完成第一篇论文的短暂兴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荡起一圈涟漪后,迅速被更深沉的平静所取代。张诚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篇《数学年刊》级别的顶级论文的重任依旧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不容他有丝毫懈怠。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投入第二篇论文的疯狂写作中。连续五天高强度的脑力消耗,即便有精神药剂支撑,也对身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他强迫自己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休整。
第二天上午,他没有服用药剂,而是睡到了自然醒——尽管生物钟依旧让他在八点左右就睁开了眼睛。他慢慢享用完王老师准备的丰盛早餐,然后在未名湖畔散步了半小时。深秋的湖面,波光粼粼,残荷听雨,清冷的空气吸入肺腑,带来一种涤荡尘埃的清新感,让他因过度思考而有些混沌的大脑逐渐清明。
回到临湖苑,他先给徐海超院士打了个电话。
“徐院士,没打扰您吧?”
“没有没有,张诚啊,怎么样?你的‘灵感火花’整理得如何了?”徐院士的声音带着关切和期待。
“有一些进展,刚完成了一部分初步的推导,正在整理。”张诚含糊地说道,他暂时不打算透露具体内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就是打个电话跟您报个平安,顺便问问学校这边有没有什么事情。”
“没事就好!学校这边一切正常,你安心做你的研究。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徐院士哈哈一笑,很是爽快。
挂了电话,他又拨通了家里的号码。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尤其是弟弟在电话那头叫哥哥的声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简单汇报了自己“研究进展顺利,生活很好”,再次叮嘱父母注意身体,并听着母亲事无巨细的唠叨,这次他没有觉得烦扰,反而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心感。家人的牵挂,是他在这条孤独攀登路上最温暖的慰藉。
短暂的放松与联系,仿佛给紧绷的弦稍稍松了扣,也补充了情感的“能量”。当天下午,张诚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调整到位,可以再次投入“战斗”。
他没有犹豫,再次取出一支淡蓝色的精神集中药剂,一饮而尽。
熟悉的清明感再度降临。他坐在书桌前,目光投向了白板上早已写下的第二个目标方向:稀疏图结构的拉普拉斯谱精确渐近。
这是一个处于图论、谱几何与概率论交叉地带的问题。具体来说,他研究的是某类具有高度自相似性和稀疏特性的无限图(例如,某种特定规则构造的“双曲图”或“树状图”的变体),其上的拉普拉斯算子(可以理解为图上的一种“微分算子”)的特征值分布,在图的规模趋于无穷时的精确渐近行为。
这类问题之所以困难和引人入胜,在于其结构既不是完全规则的(如晶格),也不是完全随机的(如Erd?s–Rényi随机图)。传统的谱理论方法,无论是基于变分原理还是基于迹公式,在面对这种复杂的稀疏结构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只能给出一些比较粗糙的上下界估计,无法捕捉到其精细的渐近规律。
张诚在达到数学三级后,敏锐地察觉到,这类图的拉普拉斯谱的局部统计性质,可能与某种随机矩阵ensemble(系综) 的统计性质存在深刻的联系!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因为随机矩阵理论通常描述的是高度无序系统的谱性质,而他所研究的图虽然稀疏,却有着确定性的递归构造规则。
他的创新点,就在于构建了一个巧妙的“局部-全局”桥接框架,并引入了一个新型的、适用于此类确定性稀疏图的“平均场”近似方法。
· “局部-全局”桥接框架: 他证明,尽管整个图是无限和稀疏的,但其拉普拉斯算子的 resolvent(预解式)的极限行为,可以由一系列有限的、刻画图局部递归结构的“基本单元”的谱信息,通过一种多重尺度分析来精确决定。这相当于将复杂的全局谱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可处理的局部谱问题,并找到了它们之间精确的“重组”规则。
· “平均场”近似方法: 他受到统计物理中平均场思想的启发,但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他并非引入真实的随机性,而是构造了一个确定性的、但具有等效统计效应的辅助算子序列。这个辅助算子序列的谱性质恰好对应于某个已知的随机矩阵系综(例如高斯酉系综GUE的某种缩放极限)。然后,他通过极其精细的算子范数估计和扰动理论,严格证明了在渐近意义下,原始确定性稀疏图的拉普拉斯谱的局部统计(如特征值间距分布),与这个辅助随机矩阵系综的相应统计是重合的!
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结论!它揭示了在某些高度结构化的稀疏系统中,确定性动力学可以“涌现”出随机性的特征,这深刻连接了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概率性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数学世界。
研究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