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决定参加明年高考的消息,如同在已近冰点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烧红的烙铁,瞬间蒸腾起弥漫天地的喧嚣与哗然。这股冲击波,首先毫无意外地在县一中内部炸开了锅。
当班主任在班会上例行公事般宣布“我们班的张诚同学,已决定报名参加明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整个高二年级,乃至通过飞速传播的消息得知此事的高三年级,都陷入了一种短暂的、近乎失聪的寂静。
随即,巨大的哗然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每一个教室、每一条走廊。
“什么?!高考?!张诚要高考?!”
“他不是才高二吗?不对,他年龄不是才八岁吗?!”
“八岁……高考?!我十八岁都觉得悬乎,他八岁?!”
“奥赛金牌保送不要,非要来挤高考这独木桥?这是什么操作?”
“疯了……这个世界疯了,还是我疯了?”
学生们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有难以置信的惊愕,有看待外星人般的困惑,有对自身智商的深深怀疑,更有一种见证历史般的激动与茫然。如果说之前的奥赛金牌还带着一丝“天才专属领域”的距离感,那么高考,则是每一个普通学生都正在或即将亲身经历的、关乎命运的巨大现实。张诚这个决定,将他那“神童”的光环,以一种最直接、最接地气的方式,砸进了每个人的日常认知里,造成的震撼远比奥赛获奖来得更加强烈和直观。
“八岁高考”这四个字,像是最具传染性的病毒,迅速通过电话、口耳相传,从校园蔓延到整个县城,继而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本地论坛、贴吧瞬间被相关话题刷屏,报纸、电视台的新闻热线也接到了无数询问电话。
“听说县一中那个神童要参加明年高考?真的假的?”
“八岁孩子考大学?这能行吗?”
“是不是搞噱头啊?这也太夸张了!”
惊叹、质疑、好奇、期待……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将张诚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T县一中的领导们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压力依旧巨大。校长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详细整理,正式向县教体局做了汇报。
教体局局长办公室内,气氛凝重而严肃。
局长拿着汇报材料,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抬起头,看向面前的一中校长和书记,眉头紧锁:“消息确认了?张诚同学本人确实坚持要参加高考?不是学校或者我们哪个方面施加的影响?”
“局长,千真万确!”校长连忙保证,“是张诚同学自己在面对众多高校招生组时亲口提出的,理由是他不想留下遗憾,希望完整经历中学生涯。我们反复确认过他的意愿,非常坚定。”
局长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八岁……高考……这在我们县,不,恐怕在全省、全国都是头一遭啊。政策层面,有没有障碍?”
一位分管招生工作的副局长接过话头:“局长,政策上倒是没有明确规定年龄下限。原则上,只要具备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都可以报名。张诚同学虽然按学籍是高二,但他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早已远超高中毕业要求,这是有奥赛金牌硬性证明的。从‘同等学力’的角度去认定,是有依据的。”
“但是,社会影响呢?”另一位领导提出担忧,“舆论关注度太高了,万一……我是说万一,考得不理想,那对我们县教育形象,对张诚同学本人,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是啊,虽然我们知道他水平肯定没问题,但高考变数也多,题目适应性、临场发挥……”也有人附和。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赞同与担忧并存。这确实是一个没有先例可循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局长默默听着众人的讨论,目光再次落到材料上张诚那沉静的照片上。他想起了这个孩子一次次带来的奇迹,想起了他面对媒体和顶尖学府时不卑不亢、条理清晰的谈吐,那是一种远超年龄的沉稳与自信。
半晌,局长猛地一拍桌子,做出了决断:“好了!都别争了!”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他。
局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我认为,我们应该支持张诚同学的决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第一,这是学生个人的正当意愿和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和支持,而不是因为怕担责任就扼杀这种可能性。第二,张诚同学的能力有目共睹,我们对他应该有信心!这不是盲目,是基于事实的判断。第三,这也是对我们县基础教育成果的一次极好展示!如果张诚同学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其正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即便有些风险,也值得一试!”
他看向分管招生的副局长:“老王,你亲自负责,协调招生办和相关科室,严格按照政策规定,以‘同等学力’为依据,为张诚同学办理高考报名手续!确保流程规范,材料齐全,不能出任何纰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