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县一中的梧桐树叶被染成了灿金,在略带寒意的风中簌簌飘落,铺满了蜿蜒的校园小径。时光,这位最沉默的雕刻师,用它无形的手,悄然打磨着一切。距离张诚以七岁稚龄、中考满分之姿轰动入学,已然过去了两个月。
最初那段时间,他无疑是整个T县一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引来无数道好奇、探究、审视乃至怀疑的目光。一个身高刚过同龄人腰际、面容稚嫩得如同小学生的孩子,混迹在一群十五六岁、青春勃发的高中生之中,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话题性。
课间、食堂、操场,到处都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低声议论。
“看,就是他,那个七岁上高中的神童!”
“真的假的?看起来好小啊,能跟上进度吗?”
“听说中考全科满分,妖孽啊……”
然而,张诚依旧是那个张诚。他我行我素,沉静得如同一泓深潭。课堂上,他大多数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书海之中,只有偶尔老师讲到精妙处或提出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时,他才会抬起头,投去专注的一瞥。课间,他从不参与男生们关于篮球、游戏的激烈讨论,也远离女生们窃窃私语的八卦圈子。他总是独自一人,要么在座位上飞快地演算着什么,要么倚在走廊尽头,眺望着远方的天空,眼神悠远,不知在思考着怎样深邃的问题。
他的孤僻与特殊,起初让一些热情的同学试图接近,但在他那平和却带着无形距离感的回应下,几次尝试后,便也讪讪退去。青春的喧嚣与躁动,似乎天然与他隔着一层透明的壁垒。久而久之,当“神童”的光环被时间稍稍磨去一些新奇感,当大家发现这个“小不点”除了学习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后,关注的目光便也渐渐转移。校园生活重新被课业、考试、朦胧的情愫和青春的烦恼所填满,张诚,这个特殊的存在,仿佛也融入了校园的背景板,不再是人时时刻刻议论的中心。
对此,张诚乐见其成。他需要的就是这份不被过度打扰的宁静,以便将全部心神投入到更深远的知识探索之中。
这一日,秋风萧瑟,卷动着枯黄的落叶。张诚正沉浸在手中一本关于群论初步的英文专着里,意识深处,系统的光幕如期亮起,带着一种仿佛洞悉万物规律的冰冷与精确:
【任务发布:秩序的阶梯】
【系统寄语:万物皆数,宇宙的运行隐藏在最简洁的数学秩序之中。真理如同冰山,浮于水面之上的,仅是微不足道的一角。攀登奥林匹克的阶梯,是窥见那水下瑰丽与宏大的开始,亦是衡量你与真正秩序距离的第一把标尺。】
【任务要求: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于竞赛中展现你的数学才能。】
【奖励根据表现结算:】
【省三等奖并晋级国赛:积分+10,数学经验+10】
【省二等奖:积分+50,数学经验+50】
【省一等奖:积分+100,数学经验+100】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张诚的目光在光幕上扫过,最终定格在奖励栏。积分和经验值都不算特别丰厚,但意义非凡。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与“竞赛”直接相关的系统任务,而且奖励明确指向“数学经验”。这无疑是一条快速积累数学经验、冲击等级2的捷径!虽然以他目前等级1(640/1000)的数学能力,高中乃至大学本科的数学都已不在话下,但奥数所强调的奇思妙想、技巧灵活与非标准的解题路径,对于进一步锤炼他的数学思维,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秩序的阶梯……奥林匹克的阶梯……”他低声咀嚼着系统的寄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阶梯,他登定了!
第二天,张诚便找到了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一位姓陈的、年近四十、教学严谨的中年男教师。
“陈老师,我想报名参加今年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张诚平静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陈老师正在批改作业,闻言笔尖一顿,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脸上写满了惊讶与迟疑:“张诚?你要参加数学奥赛?这个……奥赛的难度和平时考试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涉及很多超纲的知识和非常规的思维……”
不是陈老师不相信张诚的能力,实在是这孩子年龄太小了。奥赛是高中生的战场,竞争对手都是各个学校筛选出来的顶尖理科苗子,很多甚至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维成熟度,都远非一个刚上高一(实际年龄七岁)的孩子可比。他担心张诚贸然参加,万一受挫,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
“老师,我知道。我想试试。”张诚的语气依旧平静,但眼神中的笃定却不容置疑。
陈老师看着他那双清澈却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犹豫了一下,说道:“这样吧,我这里有去年省赛的一套预赛题,不算太难,但很有代表性。你做一下看看,如果能达到我们学校奥数集训队的入门标准,我就帮你报名,怎么样?”这在他看来,已经是一个近乎“劝退”的设置了。学校奥数集训队的入门标准,对于很多高一学生而言都颇具挑战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