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珠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上方随波轻摇,咸涩的海风裹挟着远方暴风雨将至的预警。林半夏凭栏而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锁骨下那片已化为深邃蔚蓝、隐隐与海波共鸣的印记。周卫国将一件外衣披在她肩头,目光扫过甲板上正在做最后设备检查的吴启明和几位新加入的海洋学家。高天岳坐在轮椅上,于舰桥阴影处凝视着海图,那道蜿蜒深邃的海沟如同星球的一道伤疤。
“所有数据都指向这里,”吴启明扶着眼镜,将平板电脑递到林半夏面前,屏幕上是复杂的海底地形能量扫描图,“‘星瞳’最后传递的坐标,以及你感应到的‘呼唤’,交汇点就在斐查兹海渊最深处。能量读数异常活跃,远超其他海域,甚至……接近当初冈仁波齐地脉爆发时的峰值。”
林半夏闭上眼,印记传来阵阵潮汐般的脉动,低沉而执着。“它就在下面,”她轻声道,声音几乎被海风扯散,“不是威胁,也不是邀请,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系统在发出低电量警报,等待唯一有权限的操作员。”
周卫国眉头紧锁:“但海洋不是陆地。万米水压,未知生物,还有可能被‘深渊’或‘监护人’残余势力干扰的极端环境……我们现有的装备和技术,风险系数太高。”
“所以需要‘借壳入海’。”高天岳操控轮椅靠近,指向停靠在碧珠号船尾的一艘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的银白色潜水器……“蛟龙-改”。这是集合了现存所有科技力量,并融入了从万神宫遗迹破解的部分材料科技打造的最新深潜器,理论上能抵御万米水压,并具备一定的能量屏障。“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向导。”他补充道,目光投向一位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中年男子。
陈海,前海军深海救援队指挥官,如今是这支临时拼凑的“深渊探索队”首席潜航员。他声音沉稳如磐石:“海况我熟,但海沟之下,尤其是你们说的那个坐标点,是连声呐都会失灵的‘盲区’。以往的探测要么设备故障,要么数据混乱。民间传说那里是‘海眼’,直通地府。”
(战前会议)
紧张的会议在碧珠号的会议室进行。吴启明将能量扫描图投射到屏幕上,一个位于海沟侧壁、极其隐蔽的能量涡流点被高亮标记。
“看这里,这个能量源的特征,与林半夏身上印记的波动频率有高度相似性,但更加……古老和庞大。它似乎处于一种极低功耗的‘休眠’状态,但近期活动有明显增强趋势。”吴启明切换图像,显示出一些模糊的、类似巨大人工结构的轮廓阴影,“结合上古文明可能存在的全球性设施网络,我们有理由怀疑,海底存在另一个,或许是更关键的‘接口’或‘备份数据库’。”
一位海洋学家指着水流模型补充道:“更麻烦的是这个区域的海洋环境。强大的深层洋流、可能存在的甲烷气水化合物喷发、以及……一些声学记录显示的超大型不明生物活动痕迹。我们的深潜器必须避开这些自然险境。”
陈海指着潜航路线图:“最安全的路线是沿着海沟北侧缓坡下潜,避开主洋流。但这条路线更长,更耗时。直接切入海沟中心,距离最短,但会经过最复杂的水下地形和强流区。如何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林半夏。她感到肩头沉甸甸的压力,不仅是此次行动的成功与否,更关乎能否在“星瞳”的观察期内,找到文明延续的关键。她深吸一口气:“走最短路线。时间……可能比绝对安全更重要。陈指挥官,请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预案。”
周卫国握住她的手:“我跟你一起下水。”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不,”林半夏摇头,“你需要留在上面,和高队、吴博士一起统筹全局。万一……下面有变,上面需要有人能做决断。陈指挥官和我下去,足够了。”她知道,周卫国的战场在更广阔的地方。
高天岳最终拍板:“好!就这么定。陈海,林半夏主下潜。吴博士负责全程数据监控与支援。卫国,你负责水面安保和应急接应。各位,我们可能正在打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后的一扇门。谨慎,但更要勇敢!”
(深潜启程)
黎明时分,海面波光粼粼。“蛟龙-改”被巨大的吊臂缓缓放入墨蓝色的海水中。林半夏透过厚实的舷窗,看到周卫国站在船舷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被海水隔绝。舱内灯光转为幽蓝,只有仪表的荧光和外部探照灯的光柱切割着无尽的黑暗。
下潜过程初始十分顺利。潜水器平稳下沉,窗外不时游过发出幽光的奇特生物,形如幽灵,点缀着这片永恒的黑夜。陈海熟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报告着深度、压力、水温数据。林半夏则静静感受着那股来自深渊的呼唤,随着深度增加,越发清晰。
“深度3500米,进入中层带。外部水温骤降。”陈海的声音平稳。
突然,潜水器猛地一震,仿佛被无形巨手推了一把!警报灯闪烁,显示潜水器侧面被一股强劲的暗流击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