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谷雨,来得缠绵而温润。连日来,山间细雨绵绵,如丝如缕,滋养着天地间的万物。雨后初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润之气,枝头的嫩芽已长成嫩绿的新叶,田间的禾苗也在雨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天地间的气息彻底摆脱了春末的浮躁,变得浓郁而厚重,尤其是五行中的土气,随着谷雨的到来,渐渐成为主导之气——谷雨后便是长夏,土主长夏,主运化,主承载,此时的土气如同大地般包容万物,滋养着金、木、水、火四行之气。
我坐在古洞内,听着洞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指尖轻轻摩挲着《五行养生法》日记的纸页。今日的日记,开篇便用温润的墨迹写道:“谷雨雨生百谷,土气渐盛,万物繁茂。然气盛则易乱,念多则易散,土气易滞。此时修炼,当以‘数息收心’为要,以数息为舟,渡杂念之海;以收心为岸,归清净之本。心神定,则土气和;土气和,则五行顺;五行顺,则身健神清。”
这段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心中的浮躁。自清明开始修炼导引合息之术,至今已有月余,我已能熟练掌握“动静相济”的修炼方法,身体的经络愈发通畅,气血流转也更加顺畅。但随着修炼的深入,我发现一个问题:每当修炼到关键阶段,心中总会涌现出各种杂念,或是担心修炼进度,或是被外界的声响干扰,或是回忆过往的琐事,这些杂念如同乱麻般缠绕着心神,让我难以专注于体内气息的流转,也影响了五行调和的效果。
而日记中今日所讲的“数息法”,显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它并非一种新的呼吸法,而是一种结合了呼吸与冥想的“收心之术”,核心在于通过计数来收摄心神,摒弃杂念,让心神回归清净平和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调和以土气为主导的五行之气。
日记中对数息法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之前所学的任何一种修炼方法。作者写道:“呼吸为体,数息为用;养气为基,收心为要。若无呼吸之基,数息难成;若仅修呼吸,心不收敛,念不纯净,气虽充盈,却难聚于一处,五行虽调,却难达和谐之境。数息法者,收心之钥匙,调和五行之桥梁也。”可见,数息法是连接“养气”与“炼气”、“调身”与“调心”的关键,是从“身体修炼”迈向“身心合一”的必经之路。
一、数息法的起源:从“治心”到“和五行”的智慧
日记中记载,数息法的起源,源于古人对“心与气”关系的深刻认知。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先贤便发现,“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思虑,人体的气虽然能通过呼吸、导引等方法得到滋养,但如果心神不宁,杂念丛生,气就会随着念头的波动而散乱,无法在体内顺畅流转,更无法实现五行调和。
因此,古人开始探索“治心”的方法。他们发现,人体的呼吸是与心神最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心神平静时,呼吸自然细匀深长;心神浮躁时,呼吸则会变得急促紊乱。反之,通过调节呼吸,也能影响心神的状态——呼吸平稳,则心神渐定;呼吸急促,则心神愈乱。
基于这一发现,古人创造了一种通过计数来调节呼吸、收摄心神的方法——数息法。最初的数息法非常简单,只是在呼吸时默数数字,通过专注于数字来排除杂念,让心神平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息法被融入五行养生之道,古人发现,数息法不仅能收心安神,还能通过心神的安定来调和土气,进而带动其他四行之气的平衡。
因为在五行中,“心属火”,但“心神所寄,在于土”——脾属土,主思,主运化,心神的安定与否,与土气的平和与否密切相关。土气平和,则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思虑清晰,心神安定;土气滞涩,则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思虑混乱,心神浮躁。而数息法通过收心安神,能直接调和土气,让土气恢复平和,再以土气为枢纽,调和金、木、水、火四行之气,实现五行平衡。
日记中引用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记载:“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心斋”,便是一种通过收心安神来达到虚静状态的修炼方法,而数息法,正是“心斋”的入门之法——通过专注于呼吸与计数,让心神从“耳听”、“心想”的浮躁状态,回归到“听之以气”的虚静状态,从而与道相合,与五行相融。
二、数息法的修炼方法:姿势、呼吸、计数的精准融合
日记中对数息法的修炼方法记载得极为详细,从姿势的选择到呼吸的调节,再到计数的方法,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力求让修炼者能精准掌握,通过“姿势稳身、呼吸调气、计数收心”的融合,达到收心安神、调和五行的目的。
(一)姿势选择:以“稳”为核心,助土气调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