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陌与各位技术专家深入沟通,敲定他们加入事宜的这几天,他之前承诺的巨额捐款,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抵达了各个受赠的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电子对撞机”项目的负责人拿着刚刚收到的外汇拨款通知,手都有些微微发抖,他对着身边的同事,语气激动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啊!
上面指示,这笔捐款全额用于我们的对撞机项目!
很多因为经费问题搁置的部件采购和实验,终于可以启动了!”
整个项目组都洋溢着振奋的气氛。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几位所领导看着账户上多出的那笔令人瞠目的外汇款项,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
“周先生指定这笔钱由我们所自由分配,这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
所长环视在座的同仁,“我们必须用好每一分钱,重点投入到我们最薄弱、最关键的环节,比如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微型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绝不能辜负这份期望!”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航天科技医学工程研究所(507所)以及兵器工业部的202所和208所。
尽管周陌并未指定具体用途(除了高能物理所),但这些研究所的领导们在激动之余,都迅速召开了内部会议,商讨如何将这笔宝贵的资金用于刀刃上,或是更新换代老旧的设备,或是启动那些因资金匮乏而迟迟无法推进的前沿课题。
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活力,悄然在这些科研重地弥漫开来。
与此同时,在更高层面的关注和“特事特办”的指示下,“昆仑光刻”公司的审批流程以及中关村那块用于建设实验室和员工宿舍的土地划拨,都以惊人的速度得以完成。
短短一个星期,所有前置手续基本齐备。
这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一间布置得简单而庄重的会议室内,一场备受瞩目的签约仪式即将举行。
会场前方悬挂着红色横幅,上面写着“昆仑光刻技术公司合作签约仪式”。
虽然没有过多的鲜花和装饰,但会场内肃穆而热烈的气氛,昭示着此事的不同寻常。
主席台上就座的有作为见证方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东生、周光召,资方代表周陌,以及合作方代表清华大学的高景德、梁尤能,和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王守觉。
台下前排,赫然坐着即将组成公司核心管理和技术班底的王守武、沈钊、徐端颐、侯洵、黄令仪以及中电科45所的带头人。
他们每人都神情专注,身边大多跟着一两名得力的助手或下属,准备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会场侧面,还有两名来自内部刊物的记者,他们得到指示,只进行内部记录和报道,不会出现在公开新闻媒体上——这是上层出于对周陌身份和安全的考虑所做的安排。
严东生作为东道主和主要协调人,首先起身致辞,他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一个对我国电子工业、乃至整个现代工业发展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时刻!
‘昆仑光刻技术公司’的诞生,凝聚了海外爱国同胞的赤子之心,汇聚了国内顶尖科研单位的力量,旨在攻克光刻机这一关键技术壁垒,为国家科技自强自立贡献力量!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公司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周陌先生的远见卓识和慷慨投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周陌微微欠身向严东生和台下致意。
接着,清华大学的高景德代表合作方发言,他语气沉稳而有力:“清华大学很荣幸能参与到‘昆仑光刻’这一宏伟的事业中来。
我们将坚决履行合作协议,拿出我们最好的技术积累、实验资源和优秀人才,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同志们紧密协作,在周陌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王守武总负责人的带领下,为早日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水平的光刻机而奋斗!”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王守觉也简短发言,表达了类似的决心和期待。
随后,在严东生和周光召的见证下,周陌、高景德(代表清华大学)、王守觉(代表中科院半导体所)分别在三份厚厚的合作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三方交换文件,再次握手时,会场内闪光灯亮起(来自内刊记者),记录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签约环节结束后,周陌作为资方和主要发起人,做了简短的发言。
他没有拿讲稿,目光扫过台下每一位未来的核心团队成员,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严院长,周院长,高先生,梁先生,王所长,还有在座的各位即将并肩作战的同仁们。”
他顿了顿,“今天,合同签了,公司成立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我知道,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光刻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复杂程度,其技术壁垒,不言而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