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传统工艺数字化与创新中心花落匠人村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国内相关行业炸响。官方媒体的正式公告,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及匠人村自身扎实的技术底蕴和成功案例,让这次中标显得实至名归。贺电、合作邀约、媒体采访如同雪片般飞来,匠人村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村子里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二狗咧着嘴,指挥着工人在村口挂上巨大的红色庆贺横幅;张婶和女工们特意换上了崭新的云锦旗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连杨师傅也破例让小徒弟打了二两烧酒,就着一碟花生米,美滋滋地咂摸着。产业园里,新入职的员工们走路都带着风,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铁柱作为中心的主任,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组建管理团队、规划研究方向、协调各方资源、接待络绎不绝的参观考察……他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但眼神深处,那抹因加密信息而带来的凝重始终未曾散去。
“‘标准之战’……”他站在中心崭新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初具规模的研发园区,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他比谁都清楚,拿下中心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残酷的博弈,现在才刚刚开始。谁掌握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扼住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咽喉。
“主任,这是初步拟定的中心首批技术标准研制计划。”林雪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她现在兼任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运营,“主要集中在AI辅助设计平台的接口规范、数字化采集数据格式,以及新型生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分级与环保认证这几个方面。”
铁柱接过计划,仔细翻阅着。计划很详尽,但也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制定标准,尤其是国家级标准,牵涉到各方利益,需要平衡技术先进性、产业可行性和国际兼容性,绝非易事。
“动作要快,但根基要稳。”铁柱批示道,“广泛征求意见,尤其是要听取那些中小企业和传统作坊的声音,标准不能只为大企业服务,更要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另外,国际标准组织(ISO)那边,也要开始布局,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己的标准,要争取国际话语权。”
“明白。”林雪点头,“我已经让李哲开始整理相关的国际标准资料,并物色合适的国际专家作为顾问。”
就在匠人村紧锣密鼓地开启标准制定工作时,“暗影”联盟的反击也如期而至,只是这一次,更加隐蔽和“合规”。
首先发难的是在国际层面。由“暗影”联盟暗中支持、几家欧洲大型科技集团主导的一个名为“未来制造标准倡议组织”(FMSI),抢先向ISO提交了一套关于“AI生成设计知识产权界定”和“可持续材料数据交换”的标准提案。这套提案的核心思想,是倾向于将AI生成的设计版权更多地归属于平台方(即他们自己),并在材料数据交换上设置有利于现有化工巨头的技术壁垒,试图将匠人村这类基于自然材料创新的企业排除在外。
“他们这是想釜底抽薪!”李哲拿着FMSI的提案摘要,气愤地说,“如果按他们的标准来,我们的AI平台优势将大打折扣,新材料进入国际市场也会困难重重!”
紧接着,在国内,几家与“暗影”联盟关系密切的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传统工艺数字化发展联盟”,表面上也是推动行业进步,实则处处与匠人村主导的国家级中心唱对台戏。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在各种行业会议和媒体上,质疑匠人村制定的标准“过于激进”、“脱离产业实际”、“可能损害传统工艺的本真性”,并抛出另一套相对保守、更利于维持现有利益格局的标准方案。
舆论场上,关于标准路线的争论也变得激烈起来。支持匠人村的一方认为应该大胆创新,引领未来;而另一方则打着“保护传统”、“稳健发展”的旗号,对匠人村的方案吹毛求疵。
一时间,标准制定工作陷入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舆论漩涡中。
“主任,现在压力很大啊。”在一次中心内部会议上,一位新聘请的标准化专家忧心忡忡地说,“FMSI在国际上抢先一步,国内又有反对声音,我们这套标准想要顺利推行,难度不小。”
“怕什么!”二狗梗着脖子,“咱们是国家认定的中心,名正言顺!他们那是眼红!”
铁柱摆了摆手,制止了二狗的激动,沉声道:“名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标准本身的质量和说服力。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强推标准,必须让标准本身经得起技术和市场的检验。”
他看向李哲和严教授:“我们的技术底气还在吗?”
“当然!”李哲毫不犹豫,“我们的AI平台经过这么多实际项目检验,稳定性和创新性都远超FMSI提案里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严教授的新材料数据更是实打实的!”
严教授也捋着胡须,自信地道:“我们的材料,性能、环保指标都摆在那里,不怕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