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心中一沉:“具体情况?” “爆料说我们用的核心算法是从美国一家公司购买的,还附带了技术协议的片段。”二狗递过平板电脑,“已经引起热议了,很多人质疑我们挂羊头卖狗肉。”
铁柱立即召集李哲和技术团队。李哲看过资料后脸色发白:“这...这是我们的技术合作协议,但被断章取义了!我们确实购买了基础算法,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自主创型,已经申请了十多项专利!”
铁柱沉思片刻:“立即准备澄清材料,但要先找出爆料源头。”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爆料者竟然是匠人村的一名实习生,被环球工艺集团收买,窃取并篡改了内部文件。
“立即报警处理。”铁柱果断决定,“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坦诚说明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铁柱没有回避问题:“我们确实采用了国外的底层算法,就像建筑需要地基一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他展示了技术演进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专利成果。
李哲现场演示了自主开发的技术模块,用事实证明创新的真实性。最终,风波得以平息,匠人村的透明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信任。
但铁柱没有就此止步。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技术自主,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于是,“传统工艺科技创新基金”正式成立,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
夏去秋来,数字馆运营渐入佳境。一个雨后的下午,铁柱在馆内巡视时看到了感人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在全息投影前与“王师傅”互动后,孩子拉着她的手要求学习真正的木雕。
“妈妈,我不想只在电脑里玩,我想真的做出东西来!”孩子的话天真而坚定。
那位母亲找到工作人员咨询学习事宜,最后给孩子报名了周末兴趣班。
铁柱在一旁静静看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他创建数字馆的初衷——不是取代传统学习,而是引导人们走进传统工艺的世界。
傍晚,铁柱约了杨师傅在竹林散步。夕阳的余晖透过竹叶,在地上画出长长的影子。
“杨师傅,您觉得数字馆现在怎么样?”铁柱真诚地问。 杨师傅拄着拐杖,慢慢走着:“起初我不看好,但现在看来,确实有用。”他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几个正在写生的年轻人,“你看,没有数字馆,这些年轻人可能永远不会来匠人村,更不会对传统工艺产生兴趣。”
铁柱顺着方向看去,几个美院学生正在竹林间写生,不时交流着对传统建筑的观察。
“传统就像这竹子。”杨师傅深邃的目光望向竹林,“看起来一枝一枝独立生长,地下的根却连在一起。创新就是新竹,传统就是老根,没有老根滋养,新竹长不高;没有新竹更替,竹林就会衰老。”
这番话让铁柱深思。回办公室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深夜,铁柱独自在数字馆内漫步。月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展厅,为各种展品披上一层银纱。在全息投影区,王师傅的虚拟形象正在演示雕刻技法,栩栩如生。
铁柱静静地坐着,仿佛在与老师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王师傅,我做得对吗?”他轻声自语,“用科技手段传播传统工艺,是不是偏离了您的教诲?”
虚拟影像当然无法回答。但就在这时,铁柱注意到馆内留言墙上有条新留言:“感谢数字馆让我发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我已经辞去IT工作,正式拜师学艺了。——一个重拾梦想的人”
这条留言让铁柱豁然开朗。他意识到,科技不是传统工艺的敌人,而是盟友;数字化不是替代实体体验,而是引导和补充。
第二天,铁柱提出了“数字—实体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数字馆作为引导和体验窗口,实体工坊作为深度学习和传承基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模式很快见效。数字馆的访客转化率提高到5%,实体工坊的学员数量创新高。更令人欣喜的是,来自海外的线上学员大幅增加,传统工艺真正走向了世界。
一个晴朗的周末,匠人村举办了“数字与传统对话”活动。来自科技界和工艺界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之路。
李哲在演讲中展示了一项突破性技术:通过AI分析老匠人的操作数据,形成“数字指纹”,可以帮助年轻学员更快掌握技法精髓。
“这不是取代教学,而是增强教学效果。”李哲强调,“就像望远镜扩展了人的视力,AI扩展了教学的能力。”
一位传统工艺大师质疑:“但手艺的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机器能理解吗?”
陈越接过话筒:“您说得对。所以我们的系统不是要‘翻译’不可言传的部分,而是帮助学员更快达到可以‘意会’的程度。”
讨论十分热烈,不同观点激烈碰撞,但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铁柱在总结发言中说:“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就像竹林的生态,老竹新竹共生共荣,才能形成最美的风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