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艺文化交流周的成功如同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匠人村上空的阴霾,却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挑战。评估团的认证和正面报道让匠人村的声誉不只在恢复,更达到了新的高度。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咨询合作的邮件塞满了邮箱,甚至有不少外国学员申请长期学习的机会。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中,铁柱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不安。多年的商海沉浮让他养成了一种直觉,往往在最顺利的时候,最需要警惕。
清晨的匠人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铁柱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巡视。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鞋,在青石板上留下淡淡的印迹。创新工场里已经亮起了灯,远远就能听到机器低鸣和工匠们的交谈声。
“老板,您来得正好!”二狗急匆匆地迎上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刚收到的通知,省里要举办‘传统工艺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将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我觉得咱们必须参加!”
铁柱接过文件浏览,目光在“国际合作组”类别上停留片刻:“确实是个好机会。但我们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三个月后了,哪来的人手准备参赛作品?”
二狗挠头笑道:“可以让林雪带队,抽几个骨干组成专项小组。拿个奖对咱们品牌价值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时林雪也到了,听到对话后插话:“我研究过这个大赛,评委主席是国际着名的设计大师雷诺先生。他特别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恰好是我们的强项。”
铁柱沉吟片刻,看向林雪:“你有什么想法?”
林雪眼睛一亮:“我注意到大赛有个特别奖项——‘文化传承奖’,要求作品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创新突破。我在想,或许可以尝试将王师傅的木雕技艺与现代装置艺术结合,做一个能够互动的大型作品。”
“互动装置?”二狗皱眉,“会不会太前卫了?大赛毕竟是传统工艺比赛。”
“正是要打破边界。”林雪语气坚定,“我记得雷诺先生说过,传统的价值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重新诠释。”
铁柱欣赏地看着林雪,这个曾经青涩的海归学子,如今已经成长为有独立见解的得力干将。“好,这个项目就由你负责。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
接下来的日子,匠人村进入了更加忙碌的状态。白天要完成日常订单,晚上则集中精力准备参赛作品。工坊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林雪组建的专项小组包括王师傅、两位年轻设计师和来自肯尼亚的基努亚——他的草编技艺与中国传统工艺的结合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而是一个能够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艺术装置。”第一次小组会议上,林雪在白板上画着构思图,“核心思想是‘天工开物’——中国传统工艺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王师傅摸着下巴:“这个理念好,但怎么用具体形式表现呢?”
基努亚提议:“在我的部落,长者通过编织图案讲述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艺组合,展现中国工艺的演变史?”
讨论越来越热烈,创意在不断碰撞中逐渐成形。最终,他们决定创作一个名为《时空织锦》的大型互动装置,通过木雕、刺绣、陶瓷、草编等多种工艺的结合,展现中国工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选择不同时代,装置会相应变化灯光和音效,仿佛穿越时空。
然而,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来自技术整合——如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无缝结合?
“这里的连接处总是松动。”王师傅指着木雕部分的接口,眉头紧锁,“传统榫卯结构不适合安装电子元件。”
年轻设计师小李尝试提出方案:“能不能用3D打印定制连接件,外观保持传统风格?”
试验多次后,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采用传统外观的现代复合材料连接件,既保持了视觉效果,又满足了技术需求。
就在作品即将完成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
那是一个周五的深夜,大部分工匠已经下班,只有参赛小组还在加班。林雪因为要与海外客户视频会议暂时离开,工坊里只剩下王师傅和基努亚在做最后的调整。
“这个灯光效果还不够理想。”基努亚调整着LED灯带,“需要更柔和的过渡。”
王师傅点头:“我把这里的镂空再扩大一些,让光线能更好地透出来。”
就在这时,工坊的电源突然跳闸,整个空间陷入黑暗。等备用电源启动后,他们惊恐地发现——主控电脑蓝屏了!里面存储着所有的设计程序和灯光音效同步数据!
“快找技术部的人!”王师傅急得满头大汗。
但技术部早已下班,手机也打不通。更糟糕的是,第二天就是作品提交的最后期限!
基努亚突然说:“我记得林总监的私人电脑里有备份!她昨天还跟我核对过数据。”
但他们没有林雪电脑的密码。尝试联系林雪,却发现她的手机意外关机——后来才知道是视频会议后没电自动关机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