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APP上线后大受欢迎。最让人意外的是,海外用户占比高达40%,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传统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
老板,您看这个评论,二狗指着手机屏幕,一个美国大学生说,通过我们的APP学习中国结编织,现在她开了一个网店,专门卖中国结饰品!
铁柱眼睛一亮:这是个好思路!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传统工艺学习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数字匠人项目产生兴趣,想要将其作为非遗保护的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
但机遇伴随着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成为最大障碍。
有些工艺术语根本无法准确翻译,翻译团队负责人苦恼地说,比如刺绣中的、,英文中没有对应词汇。
铁柱提出了一个创新解决方案:既然难以翻译,我们就用视觉语言。通过高清视频、三维动画来展示工艺过程,让视觉说话。
这个方案效果出奇地好。一个法国用户留言说:虽然听不懂讲解,但看视频就能明白大概。中国手艺真是太神奇了!
随着项目影响力扩大,投资邀约纷至沓来。一家硅谷科技巨头开出天价,想要收购数字匠人项目。
赵先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平台做到全球规模。对方CEO在视频会议中自信满满,有了我们的技术支持和全球渠道,中国传统工艺可以征服世界。
面对诱惑,铁柱再次展现出他的远见和定力:谢谢您的认可,但我们不希望这个项目被商业利益主导。它的核心是文化传承,不是商业扩张。
这个决定在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议。一些股东认为应该接受投资,加快国际化步伐。
为此,铁柱专门召开股东大会,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如果为了快速扩张而失去对项目导向的控制,我们可能会背离初心。文化传承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股东最终支持了铁柱的决定。更让人感动的是,匠人村的老匠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联名写了一封感谢信:
亲爱的铁柱:得知你为了守护传统文化的纯粹性,拒绝了巨额投资,我们深感欣慰。这让我们相信,手艺交到你手里,不会变味...
这封信被装裱起来,挂在铁柱办公室的墙上,时刻提醒着他不忘初心。
随着数字项目的成功,铁柱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数字传承与实体体验更好地结合?
他提出了数字+实体的双轨模式:线上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线下到匠人村进行深度体验和大师指导。
这个模式大获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日本大学生,通过APP学习中国剪纸后,特地来到匠人村向老艺人请教。回国后,她创办了中日剪纸交流协会,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铁柱在一次项目总结会上说,数字技术打破地理界限,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工艺;实体体验则提供深度和温度,让传承更加立体。
年底,数字匠人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创新奖。在颁奖典礼上,铁柱的发言打动了许多人:
科技不会让传统过时,只会让传统以新的方式延续。我们用数字技术记录手艺,不是为了取代工匠,而是为了让工匠的精神得以永恒。
领奖回来后,铁柱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奖金全部投入建立传统工艺数字档案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老板,这可是一大笔钱啊!二狗心疼地说。
钱可以再赚,铁柱说,但文化传承的机会稍纵即逝。有些老匠人年事已高,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数字采集工程展开了。数字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记录老匠人的技艺和故事。
最感人的是在西南山区采集羌绣技艺时,九十多岁的羌绣传承人阿婆拉着团队成员的手说:我以为这门手艺要跟我进棺材了...谢谢你们来...
阿婆的话让所有团队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加班加点,终于在阿婆去世前完成了全部采集工作。
阿婆去世后,她的家人给铁柱寄来一封信和一件特殊的礼物——阿婆生前最后一件作品,上面绣着:文化不死,薪火相传。
铁柱将这件作品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使命。
在数字化项目推进的同时,铁柱没有忘记实体体验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匠人村2.0升级计划: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不仅能看、能学,还能住在匠人村,全方位体验传统生活方式。
我们要让匠人村成为一个活态的文化博物馆,铁柱在规划会上说,不是冷冰冰的展示,而是有温度的生活。
这个计划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响应。许多年轻人报名来做志愿者,其中不乏海归和高材生。
最让铁柱惊喜的是,儿子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匠人村工作。爸,我想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