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吧?”不知何时,顾老先生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我年轻时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是要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艺术?”
铁柱苦笑:“顾老,说实话,我压力很大。这么多双眼睛看着,这么多人的期望...”
顾老先生慢慢品着茶:“铁柱啊,你看过鸟儿怎么教小鸟飞吗?母鸟会给小鸟两个东西:根和翼。根让小鸟记得回家的路,翼让小鸟能飞向远方。”
老人顿了顿,继续说:“传统就是我们的根,创新就是我们的翼。缺了哪一个,都飞不高,飞不远。”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铁柱立即重新召集团队,提出了“双轨制”方案:一方面设立“传承区”,完全按照传统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设立“创新区”,鼓励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科技融合,开发市场化产品。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更让人惊喜的是,消息传出后,多家科技公司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一家创新科技公司建议:“我们可以用数字技术,让游客‘亲身参与’传统制作过程。” 一家文创公司提议:“可以用新技术为每件手工艺品打造数字藏品,增加文化价值。”
铁柱敏锐地意识到,这才是传统工艺现代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在匠人村建设如火如荼时,铁柱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省级相关部门想要将匠人村列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示范基地,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举办首届“国际传统工艺双年展”。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味着匠人村不仅要建好,还要在半年内达到承办国际展会的标准。
时间紧,任务重。铁柱亲自驻守工地,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二狗看着老板日渐消瘦,心疼地说:“老板,您何必这么拼呢?有些事交给下面人做就行了。”
铁柱抹了把汗:“二狗,这是咱们的梦想,得亲自看着它一点点实现。”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当地村民自发来到工地帮忙。有位大娘每天坚持送来自己熬的绿豆汤:“赵总,你们为我们保护传统文化,我们也得出份力!”
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由于国际行程安排变化,原本答应参展的多个国家代表团可能无法如期前来。
“怎么办?要是主要参展方都不来,这展会就失去国际性了!”二狗急得团团转。
铁柱沉思良久,突然说:“他们不能来,我们可以去!”
“去?去哪?” “去他们国家!把展品送过去,在当地设分展场!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实现主会场与各分展场的互动!”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所有人震惊。这意味着要在多个地区同时布展,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倍增。
但铁柱的决心已定。他立即组建多个海外小分队,亲自带队前往巴基斯坦和法国洽谈。
在巴基斯坦,法蒂玛听到这个想法后大为赞赏:“太棒了!我们可以在文化古迹设分展场,这是文化交流的盛事!”
在法国,杜邦先生更是激动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我负责联系欧洲各国的文化机构,保证让每个分展场都精彩!”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筹备过程。在展会筹备最紧张的时候,一些突发情况打乱了所有计划。多地行程安排调整,工人无法按时上岗,材料运输遇到困难,工期严重延误。
雪上加霜的是,国际航班大量调整,海外分展场的建设也陷入停滞。
深夜,铁柱独自站在空旷的工地上,望着半成品的建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寒风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我就知道你又在这儿。”二狗提着保温桶走来,“老板,先吃点东西吧。家里炖的鸡汤,让我一定盯着你喝完。”
铁柱接过保温桶,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二狗,你说...我们能做到吗?”
二狗难得地正经起来:“老板,还记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吗?那会儿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就靠着一股傻劲往前冲。现在条件好多了,有什么做不到的?”
正说着,王师傅和顾老先生也来了。两位老人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小炭炉,几个人就围着炉子坐下。
“困难是暂时的,”王师傅说,“手艺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顾老先生接话:“是啊,我当年在国外,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不也熬过来了?”
这时,铁柱的电话响了,是视频会议请求。接通后,屏幕上同时出现了法蒂玛、杜邦先生等多国合作伙伴的身影。
“赵,我们这边已经克服困难开始布展了!” “巴黎分会场保证按时完成!” “卡拉奇这边没问题!”
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坚定的面孔,铁柱的眼眶湿润了。他站起身,对众人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我们一起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工人们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海外团队克服时差问题,随时保持沟通;就连当地村民也组织起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