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经过警局大院的减速带时,陆昭的太阳穴跟着颠簸了一下。
他解开西装最上面的纽扣,证物袋里的纤维线头仍隔着布料戳着心口——那触感像根细针,一下一下的挑动着他后颈的神经。
陆老师,到物证科了。周曼已经跳下车,白大褂口袋里的旧卷宗复印件被风吹得哗哗的响。
她推了一下眼镜,指尖在物证箱上敲出急促的节奏,我先去调取十年前11·23案的纤维样本,您要的对比报告半小时内准能出来。
陆昭跟着她走进楼道,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打印机的焦糊味扑面而来。
转过转角时,他瞥见墙上挂着的老照片——父亲穿着警服站在11·23案的警戒线前,年轻的沈秀兰(沈清母亲)举着相机站在他身侧,两人的身后是被白布盖的尸体。
照片边缘泛着黄,却清晰得像刚洗出来的一样。
陆顾问!林志远的大嗓门从物证科门口响起,他手里攥着一沓现场照片,警服领口敞开,露出锁骨处的旧伤疤,小周说你要查纤维?
我让人把十年前的证物调了出来,就在桌上。
陆昭的目光扫过桌上的证物盒。
十年前的纤维样本装在泛黄的塑料袋里,和今早从碎尸案现场提取的线头并排放着——两者的编织纹路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双股斜纹,纤维截面有细微的熔痕,像是被某种高温工具切过。
凶手用的切割工具没变。陆昭的拇指摩挲着证物袋,声音轻得像叹息,十年前是解剖刀,现在...可能还是同一把。
林志远的浓眉拧成了疙瘩:你是说,这两起案子是同一人所为?
不止。陆昭抬头时,眼底的光像淬了冰,公园碎尸案的抛尸点选在监控盲区,但尸体摆放的角度——他抽出一张现场照片,指尖点在尸体微蜷的右手上,死者的右手拇指压在食指的第二节,这是典型的防御性握持。
凶手故意摆成这样,是在模仿十年前11·23案的第三起受害者。
周曼突然倒抽一口凉气。
她刚调出的监控画面里,碎尸案现场的草坪上,尸体右手的姿势与11·23案档案照片上的几乎重叠。
他这是在挑衅。陆昭平静的说道,凶手完成作案后,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缓解亢奋的情绪。
这种类型的连环犯,通常会选择能让他重温掌控感的地方——安静、人流量稳定,最好能看到案发的现场。。。。。
林志远抱臂靠在桌边:你是怎么确定是咖啡馆的?
死者的指甲里有少量可可粉残留。陆昭翻开周曼刚递来的检测报告,不是食用的,是烘焙用的粗颗粒。
公园附近三公里内,只有咖啡馆用这种可可粉做手冲。他调出手机里的地图,指尖在的位置重重一按,凶手作案后,会去那里喝一杯加了粗粒可可粉的咖啡。
监控室的空调突然发出嗡鸣。
林志远凑到电脑前,盯着陆昭调出来的监控画面——案发当晚十点十七分,一个穿深灰风衣的男人走进蓝调咖啡馆;十点五十分,他拎着黑色塑料袋离开(后来证实袋里装着碎尸工具);十一点二十二分,他又回到咖啡馆,坐在靠窗的位置,对着公园方向坐了整整一个小时。
两次出入。陆昭指着时间轴,第一次是去处理完尸体,第二次回来是确认现场的情况。
他左手拿咖啡杯时,小拇指会习惯性翘起——他暂停画面,放大男人握杯的手,这是长期使用精细工具的特征,和十年前侧写的凶手可能从事医疗相关职业吻合。
林志远摸出烟盒又放下,目光终于有了焦距:我派便衣过去蹲守。
让他们穿便装,坐靠门的位置。陆昭快速翻动现场照片,他进门时会先看墙角的消防栓,再扫监控——他突然顿住,指着画面里男人抬眼的角度,这里,他这是在确认逃生路线。
两个小时后,蓝调咖啡馆的门铃响起。
陆昭隔着对面奶茶店的玻璃,看着穿深灰风衣的男人走进来。
男人的目光像扫描仪,先扫消防栓,再扫天花板的监控,最后落在靠窗的那个位置——那是他昨晚坐过的地方。
行动。林志远的声音从耳麦里传来。
便衣警察从前后门同时逼近,男人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右手下意识摸向风衣内袋——但还没碰到任何东西,就被按在了吧台上。
搜身。陆昭走进咖啡馆时,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焦苦的咖啡味。
男人的外套被翻过来,里侧沾着暗褐色的血迹;钱包夹层里,一张明远慈善基金会的工作证露了出来,照片上的男人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韩明远医疗集团实习医生的胸牌。
带走。林志远拍了拍陆昭的肩,目光扫过工作证时顿了顿。
男人被押上警车前,突然转头看向陆昭。
他的嘴角扯出一个扭曲的笑,喉结动了动,声音像砂纸摩擦:你以为...抓到我就结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