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两端(二)
日子像拧紧发条的钟表,规律地走着。陈卓和朱娇英的关系,也在这规律的滴答声里稳步向前。周末,朱娇英成了家里的常客,厨房渐渐成了她的领地。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格子围裙,手脚麻利地操持一切。红烧肉的酱香、清蒸鱼的鲜气、炝炒时蔬的锅气,这些实实在在的烟火味道,驱散了长久以来盘旋在这个家里的那点无形的冷清与疏离。
陈卓母亲脸上的笑意明显多了起来。她看着朱娇英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那被油烟熏得微微发红却透着健康光泽的脸颊,心里那点关于“负担”的隐忧,如同冰面遇阳,正一点点化开。陈卓也显得松弛而踏实,饭后常常主动接过洗碗的活计,两人在水池边低声说笑几句,水流声都变得悦耳。
然而,生活从不会只呈现它温和的一面。
朱娇英很忙。除了那份朝九晚五的文员工作,周末两天,她几乎不见人影。陈卓起初没在意,直到一个周五晚上,他临时起意想约朱娇英第二天去看场电影,电话那头却传来她略带疲惫却爽快的声音:“明天不行啊陈卓,我白天在商场的奶茶店顶班,晚上还要去城西那家新开的火锅店做小时工,做到后半夜呢。”
“打两份工?”陈卓握着电话,有些愕然,“周末都不休息?”
“嗐,年轻嘛,多干点多攒点。”朱娇英的声音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豁达,“家里弟弟明年考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再说……”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羞涩,“我自己……也想存点,以后……总得有点准备不是?”
这“准备”二字,沉甸甸地落在陈卓心上。他想起朱娇英那间收拾得干净却显然廉价的出租屋,想起她偶尔流露出的对城市安定的渴望。这渴望背后,是她单薄肩膀扛起的重担。他沉默片刻,最终只说了句:“那……注意身体,别太累着。”
挂了电话,一种莫名的沉闷笼罩下来。客厅里电视的声音显得聒噪。他走到阳台,望着楼下万家灯火,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朱娇英带来的踏实感背后,是同样沉甸甸的现实压力。那压力不仅来自远方那个需要供养的家庭,也来自她对未来那份小心翼翼的、需要自己一点点垒砖砌瓦的规划。这份沉重感,与他最初逃离阳娬妩家那个“精致真空”的初衷,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需要跋涉的泥泞路口。
几乎就在同时,阳娬妩的世界,也在经历一场微妙的震荡。这震荡并非源于陈卓,而是源于生活本身一次猝不及防的“滋味”教育。
公司附近新开了两家小馆子,一家主打精致西式简餐,装修格调十足,价格也“格调”十足;另一家则是朴实无华的社区小食堂,老板是位笑容憨厚的大姐。阳娬妩和几位追求“品味”的女同事自然先光顾了那家西餐厅。环境优雅,摆盘精美,发朋友圈能收获一片点赞。可当那些价格不菲的牛排、意面送入口中,阳娬妩却微微蹙起了眉。牛排火候过了,带着点焦苦,酱汁也腻得发齁。她看着同事们兴致勃勃拍照,互相夸赞着“环境真好”、“摆盘真艺术”,嘴里咀嚼着并不美味的食物,心里第一次升起一种怪异的空虚感。一顿饭下来,钱包瘪了,胃却没得到多少实在的慰藉。
几天后加班晚了,西餐厅已打烊,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那家社区小食堂。正是饭点尾声,店里人不多。老板娘大姐热情招呼,推荐了当天的特价小炒。一盘热气腾腾的家常小炒肉,一盘清炒时蔬,一碗米饭,总共不到三十块。她夹起一块青椒炒肉片送入口中,浓郁的锅气混合着恰到好处的咸鲜辣香瞬间在舌尖炸开,肉片滑嫩,青椒爽脆,米饭软硬适中。那股熟悉又陌生的、属于“家”的温暖味道,带着强大的安抚力量,瞬间熨帖了她疲惫的胃和空落的心。她几乎是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这顿简单至极的饭,抬头时,看见老板娘在柜台后擦着汗,笑容满足地看着她:“姑娘,够不够?不够再添点饭,免费的!”
那满足的笑容和口中残留的余香,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她心里某个一直被忽视的角落。原来,食物的力量如此直接而强大,它关乎的不仅是生存,更是切切实实的幸福感。她想起陈卓分手时隐晦提及的担忧,想起母亲在饭桌上那些带着炫耀意味却让她当时并未深想的话,想起自己二十多年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打理好的一切,却从未想过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一种迟来的、混合着羞惭和顿悟的情绪涌了上来。
她开始留意。留意办公室带饭同事饭盒里那些朴素却诱人的家常菜,留意美食纪录片里厨师专注处理食材时虔诚的神情,留意到社交媒体上那些认真分享烹饪心得的人收获的由衷赞美和生活的丰盈感。她甚至鬼使神差地点开了一个教做“番茄炒蛋”的入门视频。看着视频里那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孩,熟练地打蛋、切番茄、热油下锅,简单翻炒后,一盘色泽诱人、热气腾腾的番茄炒蛋就出锅了……那过程,竟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脚踏实地的吸引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