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四十二章:媒体报道的机会
创业沙龙分享带来的余温尚未散去,那些共鸣的掌声与新建立的联系,像微小的火种,在林静心中持续散发着暖意。她未曾料到,这次勇敢的自我展示,竟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漾开的涟漪,会将她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沙龙结束后的第三天,林静正在工作室里与苏曼一起打包一批发往邻市的“玫瑰四物糕”订单,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固定号码。她以为是新的客户咨询,习惯性地接起,用尽量专业的声音说道:“您好,‘静心坊’林静。”
“您好,林静女士。”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晰、干练的女声,“我是《都市生活周刊》的记者,方晴。我们关注到您在美思康辰‘她力量’创业沙龙上的分享,对您和‘静心坊’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我们周刊近期在策划一个‘都市女性微创业’的专题,希望能对您进行一次专访,不知您是否方便?”
《都市生活周刊》?专访?
林静瞬间愣住了,握着手机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都市生活周刊》是本城颇具影响力的生活类媒体,以其深入的报道和精致的排版拥有大量读者。她,一个在三十平米工作室里埋头苦干的小手艺人,何德何能,能进入这样一家媒体的视野?
“方……方记者,您好。”林静的声音因惊讶而略显滞涩,“我……我就是个做阿胶糕的,规模很小,可能……没什么值得报道的。”
“林女士,您太谦虚了。”方记者笑了起来,语气真诚,“恰恰是您这种‘小’,才更真实,更有力量。我们从您的分享里,看到的是当下很多女性在平衡家庭与事业、在追寻自我价值过程中的缩影。您对品质的坚持、在营销上的巧思、面对困境的韧性,这些都非常打动我们。我们想呈现的,不是一个成功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生动、正在努力成长的创业故事。”
方记者的话语,精准地消解了林静内心的惶恐与自我怀疑。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采访,更是一个让“静心坊”被更多潜在客户、甚至潜在合作伙伴看到的绝佳机会,是一次宝贵的品牌曝光。
“谢谢您的认可,”林静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恢复平稳,“我很荣幸能接受您的采访。您看需要我准备些什么?”
双方约定了采访时间,就在三天后的下午,地点定在“静心坊”工作室。方记者希望采访能更贴近林静真实的工作场景。
挂掉电话,林静的心依旧怦怦直跳,一种混合着激动、紧张和巨大喜悦的情绪在她胸腔里冲撞。她看向同样一脸震惊的苏曼,两人几乎同时说道:“有记者要来采访?!”
接下来的三天,林静在维持正常生产秩序的同时,和苏曼一起,对工作室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扫除和整理。她们并非要刻意营造一个不真实的完美场景,而是希望呈现出一个整洁、有序、专业的手作空间。每一件工具都被擦拭得闪闪发光,原料区分类码放整齐,操作台一尘不染,连窗台上的那盆绿萝都被细心浇灌,叶片舒展。
林静也没有特意准备“标准答案”。她只是再次翻阅了那本厚厚的笔记本,让自己的思绪重新沉浸在那段充满汗水与泪水的岁月里。她决定,就像在沙龙上那样,真诚地面对记者,讲述一个真实的、未经粉饰的“静心坊”故事。
采访日如期而至。方记者是一位三十岁出头、气质知性、眼神敏锐的女性,她带着一位安静的摄影师。一走进工作室,方记者便微笑着赞叹:“很干净,很有生活气息,能感觉到你们的用心。”
采访开始了。没有咄咄逼人的提问,方记者更像是一位引导者,她让林静从最初离婚后带着孩子的困境讲起,聊到第一次熬胶失败的沮丧,聊到雨夜送货的艰辛,聊到被亲人质疑时的委屈,也聊到获得第一个客户认可时的狂喜,聊到配方改良成功后的成就感,聊到团队协作带来的温暖,聊到供应链升级后的安心……
林静慢慢地讲述着,那些曾经让她痛苦或欢欣的细节,在平静的叙述中,愈发显得真实而有力。摄影师在一旁静静地捕捉着她在操作台前专注的神情,抚摸原料时温柔的动作,以及与苏曼默契配合的瞬间。
方记者听得非常专注,不时点头,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她问了一些非常深入的问题:“在那么难的时候,是什么支撑您一定要把这件事做下去?”“您如何看待‘手作’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和您有类似处境的女性,您最想分享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促使林静进行更深的思考与总结。当她谈到“熬过风雨见彩虹”这个一直支撑着她的信念时,方记者的眼中闪过一道光。
采访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方记者合上笔记本,真诚地说:“林静,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您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动人。它不仅仅是一个创业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责任、坚持与成长的女性叙事。我相信,报道出来后,会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