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三十六章:配方改良的成功
首月盈利的喜悦,如同给林静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并未让她沉浸在成功的眩晕中太久。她深知,市场的认可是最现实也最无情的,一时的热潮褪去后,能够留住客户的,永远是产品本身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份盈利报表,在带给她巨大鼓舞的同时,也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静心坊”产品线潜在的隐忧——过于依赖“助眠安神”和“祛湿养血”两款主力产品,虽然经典,但客户群体存在天花板,且容易被模仿。
高振宇导师的话在她耳边回响:“要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构建产品的护城河。” 同时,她也从越来越多的客户反馈中,捕捉到了一些细微的新需求。杨姐曾随口提过:“要是能有款更低糖的就好了,我几个闺蜜在控糖,馋我这口又不敢多吃。” “清风明月”在后续交流中也说过:“感觉你们可以尝试些更年轻化的口味,比如带点花香的。”
这些零星的声音,像种子一样落在林静的心田。她意识到,是时候再次拿起“研发”这个武器,主动出击,拓宽她的产品边界了。这一次的配方改良,不再是被危机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而是基于市场洞察和未来规划的主动进化。
她首先锁定了两个方向:一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关注的“控糖”需求,开发一款“轻享低糖版”;二是迎合都市女性对“颜值”和“风味”的追求,尝试一款“玫瑰四物糕”。
方向明确,但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轻享低糖版”的核心在于找到合适的代糖和调整辅料配比。她尝试了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多种代糖,不是甜味怪异,就是后味发苦,或者影响了阿胶糕本身的凝固口感。她需要反复试验不同代糖的复配比例,一点点调试,记录下每一次的甜度、口感和对整体结构的影响。那段时间,工作室里充满了各种甜味剂的味道,连妞妞都说:“妈妈,工作室变得好奇怪。”
而“玫瑰四物糕”则挑战更大。她选用了品质上乘的平阴重瓣红玫瑰,但如何让玫瑰的香气与阿胶的醇厚完美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或掩盖,是一门极难的学问。玫瑰花酱加入的时机、熬煮的时间长短,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风味。起初几次,要么玫瑰香气被胶香完全压制,尝不出特色;要么玫瑰味过于浓烈,显得艳俗,破坏了阿胶糕整体的沉稳基调。废弃的试验品几乎堆满了角落,连苏曼都有些心疼原料的损耗。
“静静,要不这个先放一放?成本太高了。”苏曼看着又一次失败的成品,忍不住劝道。
林静盯着锅里那色泽略显诡异的胶液,眉头紧锁,却缓缓摇头:“不行,曼曼。既然决定了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我们能达到的最好。失败了,就找到原因,再来!”
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再次被激发出来。她查阅了大量关于食材风味搭配的书籍和资料,甚至跑去向一位相熟的老中医请教玫瑰的药性与阿胶的配伍禁忌。她将每一次失败的数据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分析变量,调整方案。常常在深夜,她还在对着灶台,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观察着胶液最细微的变化。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那天,她正在进不知道第多少次的“玫瑰四物糕”试验。也许是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她有些精神恍惚,在加入玫瑰酱的时候,手抖了一下,比预定配方多放了将近三分之一。她心里咯噔一下,暗道坏了,这一锅恐怕又要浪费了。
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她还是继续完成了后续的步骤。然而,当胶液冷却定型,她怀着就义般的心情切下一小块品尝时,却意外地愣住了。
入口,依旧是阿胶醇厚的底味,但紧接着,一股极其自然、馥郁而优雅的玫瑰花香缓缓绽放开来,不像之前那样突兀或单薄,而是与胶香、黄酒香、坚果香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仿佛它们天生就该如此。那香气萦绕在口腔和鼻腔,带来一种愉悦而高级的感官体验。
“曼曼!快来!”她激动地叫来苏曼。
苏曼品尝后,眼睛也瞬间亮了起来:“就是这个味道!太棒了!比我们之前试的任何一次都好!”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意外的“过量”,竟然阴差阳错地找到了玫瑰与阿胶风味平衡的黄金点。林静立刻记下了这个偶然得来的完美比例。
而“轻享低糖版”也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木糖醇与赤藓糖醇的特定复配比例,既能提供清甜不腻的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阿胶糕的传统风味和质地,几乎尝不出代糖的怪味。
两款新品大功告成!林静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小批量试产,并邀请了杨姐、张姐以及几位像“清风明月”一样对品质要求极高的老客户进行内部品鉴。
反馈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
“低糖版太适合我了!终于可以没有负担地享受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