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三十四章:朋友圈的推广技巧
房东催租的危机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林静的头顶,迫使她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将手中的产品转化为救急的现金流。时间紧迫,大规模投放广告不现实,成本也无法承受。她唯一能快速动员、且成本最低的阵地,就是她的微信朋友圈。但这一次,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发发产品图和价格了。她必须运用智慧,将朋友圈的潜力挖掘到极致。
她坐在工作室的小沙发上,翻看着自己过去的朋友圈记录。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九宫格产品图,配上“纯手工制作”、“补气血佳品”之类的干巴巴的描述,偶尔有几条分享日常的,也很快被淹没在产品信息中。这样的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朋友圈里,太容易被忽略了,更别提在短时间内刺激购买欲了。
她想起高振宇导师提到的“价值”和“解决方案”,想起“清风明月”那篇长文之所以打动人,在于其真实和共情。她需要的,不是推销,而是沟通;不是刷屏,而是精准触动。
她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天、层层递进的“朋友圈突围计划”。
第一天:故事预热,引发共鸣。
她没有直接提产品,而是在晚上妞妞睡后,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她讲述了当初为了兼顾孩子与生计,在五平米厨房里第一次点燃炉火时的忐忑;描述了第一次熬胶失败,面对焦糊的成品和女儿失望眼神时的心酸;也提到了收到第一个陌生客户好评时,那喜极而泣的感动。她没有卖惨,只是平静地、真诚地回溯来路,最后写道:“创业维艰,但每一个认可都是照亮前路的光。感谢所有曾经给予我信任和支持的朋友,是你们让我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这条朋友圈,她没有配任何产品图,只附了一张妞妞画的那个戴着厨师帽的妈妈的画。
结果,这条朋友圈收获了远超平时的点赞和评论。很多沉寂已久的朋友、甚至一些不太熟悉的微信好友都留下了鼓励的话语:“加油!”“佩服你的坚持!”“妈妈是孩子的榜样!”……苏曼、杨姐、张姐等人更是第一时间转发评论,形成了小范围的暖流。这条朋友圈没有带来直接订单,却成功地为她后续的推广铺垫了情感基调,重塑了她作为一个“有故事的努力妈妈”的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微商。
第二天:价值凸显,专业呈现。
借着前一天的情感铺垫,她开始展示产品,但角度完全不同。她发了一个精心制作的九宫格:
· 中心图是美思康宸阿胶块的原料特写,以及那份授权证书的截图局部,强调“源头品质”。
· 其他图片展示了核桃的精心挑选、红枣的去核过程、黑芝麻的慢火炒制,以及熬胶时那标志性的、透亮的“挂旗”。
· 配文不再是“好吃不贵”,而是:“每一口胶香,都源于对道地原料的坚持;每一块阿胶糕,都经过XX小时黄酒烊化、XX分钟文火慢熬。我们做的,不只是零食,是一份可以吃出来的用心与健康。”
她将高导师提到的“解决方案”思维融入其中,提出“针对熬夜气虚”、“针对失眠多梦”、“针对湿气困重”等不同需求的搭配建议。这条朋友圈,传递的是专业、是匠心、是价值,而不仅仅是商品。
第三天:限时优惠,制造紧迫。
在建立了情感连接和价值认知后,她抛出了实打实的促销活动。但她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大降价”。她设计了一个名为“感恩同行,暖心回馈”的限时活动。
文案写道:“感谢大家一路以来的温暖陪伴,为答谢新老朋友,未来72小时,推出‘静心坊’史上最大力度回馈!经典组合装直降XX元,买二送一(指定款式),前20名下单还可获赠独家定制养生茶包一份!活动结束后立即恢复原价。”她特意强调了“限时”、“前20名”、“史上最大力度”等字眼,并配上了苏曼帮忙设计的、带有倒计时标识的活动海报。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紧迫感,她在评论区实时更新剩余名额:“感谢李姐、王老师支持,剩余名额还有18位……”“还剩15位……”这种互动,进一步刺激了观望者的购买决策。
第四天:客户证言,信任加持。
促销信息发出后,订单开始涌入。她没有停歇,而是趁热打铁,开始展示“客户证言”。她征得了杨姐、“清风明月”和几位老客户的同意,将她们的好评截图(隐去头像和敏感信息),配上简洁的引导语,分时段发布。
“看看‘拾光文创’的HR小姐姐是怎么评价我们的员工关怀礼盒的……”
“来自一位素未谋面的客户的深度体验分享,感动又暖心……”
“坚持品质,收获的不仅是订单,更是沉甸甸的信任……”
真实的好评,尤其是“清风明月”那篇长文的节选,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相当于为她做了无数次免费的信任背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