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十九章:重新配方的坚持
从药材批发市场回来的林静,手里攥着那叠薄薄的、用最后资金换来的美思康宸授权阿胶块,心情复杂得像打翻的调色盘。成本确实微降,但距离真正解决资金困境,仍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那位陌生粉丝的肯定和提前付款,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她此前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她的阿胶糕,究竟要做什么人的生意?
仅仅依靠“经典实惠装”挽回老客,或许能勉强维持,但绝非长久之计,更无法支撑她走出当前的泥沼。培训时导师强调的“差异化”和“价值感”,此刻在她脑中轰然回响。她必须创造出真正有竞争力、能让人记住、并愿意为之支付更高价值的产品。
这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火种,瞬间点燃了她。她不再仅仅焦虑于如何卖出库存,而是开始疯狂地研究、分析。
她将之前收到的所有客户反馈,无论是好评还是建议,都一条条翻出来仔细研读。她发现,像张姐那样的老客,看重的是“性价比”和“熟人信任”;而那位陌生粉丝,以及她在高端妈妈群里潜水时观察到的潜在客户,她们更关注的是“口感层次”、“健康功效”以及“品质细节”。她们不排斥价格稍高,但要求产品必须“值这个价”。
市面上常见的阿胶糕,大多口感偏甜腻,辅料搭配单一。能否在美思康宸优质阿胶的基础上,开发一款口感更清爽、功效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代都市女性健康需求的阿胶糕呢?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瞄准了“祛湿养血”和“助眠安神”两个方向。她开始废寝忘食地查阅各类药食同源的资料,研究茯苓、山药、酸枣仁、桂圆等辅料的性味归经和配伍原则。培训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配料的比例设想和功效分析。
“静静,你疯了吗?”苏曼看到她列出的长长一串试验清单,吓了一跳,“我们现在资金这么紧张,你还折腾新配方?万一失败了,这些原料又得压手里!”
林静抬起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眼神里却燃烧着一种苏曼从未见过的光芒:“曼曼,不破不立。老路走不通了,我们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如果成功了,这可能就是我们翻身的机会!”
她拿出那笔提前付款中预留的、本应用于生活开销的一小部分,毅然购买了第一批试验用的辅料。小小的厨房再次变成了她的实验室。
失败,是创新的常态。
第一次尝试“祛湿养血”配方,她加入了过多的茯苓粉,导致成品带着一股难以掩盖的药渣味,口感粗糙,连她自己都无法下咽。
第二次调整,她减少了茯苓比例,尝试加入炒薏米,但火候掌握不当,薏米的生涩味破坏了整体的醇厚。
“助眠安神”配方更是挑战重重。酸枣仁的处理极为讲究,去壳、炒制、研磨,每一步都影响最终效果。第一次熬出的成品,酸涩味过重,毫无愉悦感可言。
垃圾桶里堆满了失败的试验品,那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原料。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她紧绷的资金神经上又划了一刀。心疼吗?当然心疼。但看着笔记本上一个个被划掉的失败记录,以及旁边标注的失败原因和改进设想,她心中的方向却愈发清晰。
苏曼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被她的执着感染,也加入了进来。两个女人常常在深夜的厨房里,对着两锅颜色、气味各异的胶液,仔细品尝、激烈讨论、记录数据。
“我觉得酸枣仁的比例还得降,同时增加桂圆肉的甜润来平衡。”
“茯苓粉是不是可以试试用破壁机打得更细一些?或者用山药粉混合,改善口感?”
……
她们互相打气,互相挑刺,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期间,房东又催了一次房租,语气愈发不耐。林静只能陪着笑脸,请求再宽限几日,承诺月底前一定结清。挂了电话,她看着锅里正在冷却的又一次试验品,紧抿着嘴唇,眼神倔强。
她没有将试验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包括那位一直支持她的陌生粉丝。她想给她,也给所有潜在的新客户,一个真正的惊喜。
转折发生在一个凌晨。她最新一版的“助眠安神”配方刚刚出锅冷却。这次,她调整了酸枣仁与桂圆、枸杞的比例,并加入了少量陈皮来提升香气层次。她小心翼翼地切下一小块,放入口中。
先是阿胶与黄酒融合的醇厚胶香,紧接着是桂圆自然的甘甜,然后是枸杞微酸的果味,陈皮的清香若隐若现,最后,酸枣仁那独特的、带着安抚力量的微涩口感缓缓释出,几种味道层层递进,完美融合,咽下后,喉间只留余韵,没有丝毫甜腻或苦涩!
成功了!
这一次,是真的成功了!
她激动地差点叫出声,连忙又切了一块给刚刚被惊醒的苏曼。苏曼品尝后,眼睛也瞬间亮了起来:“就是这个味道!清爽,不腻,而且感觉……很舒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