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二章:五平米厨房里的梦想萌芽
夜色深沉,窗外偶尔传来车辆驶过积水的哗啦声,更衬得出租屋里的寂静。妞妞在小床上睡得正熟,均匀的呼吸声是这寂静里唯一的、令人心安的韵律。林静却毫无睡意,她坐在小小的折叠桌前,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了她略显苍白却异常专注的脸。
屏幕上,是关于美思康辰阿胶的详细介绍页面——“道地原料,源自美思康辰自有驴皮养殖基地”、“GMP标准净化车间,确保每一块阿胶的纯净安全”。那些专业的术语像是一道道坚固的壁垒,构筑起一个她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关于“品质”与“信任”的世界。她看得似懂非懂,但“道地”、“安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这些字眼,像一颗颗小石子,在她沉寂的心湖里荡开圈圈涟漪。
她的目光从手机移到厨房流理台上那两块乌黑润泽的阿胶块上。这就是她此刻全部的希望所在,微小,却沉重。热心宝妈送的枸杞和核桃也在一旁,红艳艳、黄澄澄,带着质朴的生机。
“得先把阿胶敲碎,用黄酒烊化。”她回忆着刚才看的视频教程,低声自语。家里没有专业的打粉机,她找出一个厚实的保鲜袋,将一块阿胶放进去,包裹严实,然后拿起一把沉重的刀背。
“砰!砰!砰!”
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响亮。她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停住动作,紧张地望向里屋。还好,妞妞只是翻了个身,没有被惊醒。她松了口气,却再也不敢用力,只能一下一下,极轻极缓地,像做贼一样,在袋子里研磨着。那坚硬的阿胶块顽固地抵抗着,震得她虎口发麻。这第一步,就如此艰难。汗水从她的额角渗出,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那种生怕惊醒孩子、生怕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紧张与焦灼。
不知过了多久,手臂已经酸麻,袋子里的阿胶总算变成了不均匀的小碎块。她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倒入一个白瓷碗里,又翻找出家里仅有的大半瓶绍兴黄酒,缓缓倒入,刚好没过阿胶碎块。她用保鲜膜仔细封好碗口,仿佛在完成一个庄严的仪式。教程上说,要这样浸泡至少二十四小时,直到阿胶完全软化。她将碗放在厨房一角,像守着一个珍贵的秘密。
第二天,林静是在妞妞的呼唤声中醒来的。
“妈妈,碗里是什么呀?黑乎乎的,还有酒味。”
林静连忙起身,看到妞妞正踮着脚,好奇地打量着那个白瓷碗。碗里的阿胶碎块在黄酒的浸润下,边缘似乎稍微柔和了一些,但距离“软化”还差得远。
“那是妈妈要给妞妞做的好吃的东西,补身体的。”她摸摸女儿的头,柔声说。
“好吃的东西?”妞妞的眼睛亮了一下,但旋即又皱起小鼻子,“可是有酒味,不好闻。”
孩子的直白让林静心里掠过一丝不确定。是啊,阿胶特有的胶香味混合着黄酒的醇厚,并非人人都能立刻接受。她做的这东西,真的会有人喜欢吗?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现实的紧迫感压了下去。她没有太多时间犹豫。送妞妞去幼儿园后,她拿着计算器和小本子,开始盘算。
两块阿胶是朋友送的,成本不计。但要做成阿胶糕,还需要大量的辅料:核桃、红枣、枸杞、黑芝麻、冰糖……还有模具、包装纸、真空机……这些都需要钱。她看着银行卡余额后面那串可怜的数字,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接下来的两天,林静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她跑遍了附近所有的菜市场和干果批发店,比价格,看品质。为了省几块钱,她可以多走两站路;为了挑到最新鲜饱满的红枣,她能在摊位前站上半个小时,一颗颗地仔细筛选。那双曾经只用来抚育儿肌肤、打理家务的手,如今沾满了市场的尘土,也掂量着生活的每一分重量。
她第一次体会到“成本控制”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它不是财务报表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她多走的几步路,多流的几滴汗,是她在给孩子买水果时,下意识减去的那一点点份额。
第三天,所有辅料终于备齐。而那碗里的阿胶,在经过黄酒长达六十多个小时的温柔浸泡后,终于变得绵软、黏稠,散发出更加浓郁醇厚的香气。决战般的时刻,到了。
晚上,哄睡妞妞后,林静站在了厨房的灶台前。那口紫色的砂锅已经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庄严地坐在燃气灶上。她深吸一口气,将烊化好的阿胶液连同黄酒一起倒入锅中。开小火,用木铲开始缓缓地、不停地搅拌。
时间在搅拌中缓慢流逝。厨房里很安静,只有砂锅底部传来的细微“咕嘟”声,和木铲划过锅壁的沙沙声。她的手臂很快就感到了酸胀,但不敢有片刻停歇。教程里反复强调,火候是成败的关键,稍有不慎,就会糊锅,整锅料就废了。
汗水顺着她的鬓角流下,她也顾不上擦。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液体,看着它从最初的稀薄,慢慢变得浓稠,颜色也逐渐加深,泛起细密的小泡。这过程枯燥而磨人,像是在考验她全部的耐心和毅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