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晚晴院长带来的关于“云梦大泽”上古遗迹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林砚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黄金纪元”中晚期遗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文明密码,对于致力于探寻灵潮真相、追溯文道源流的林砚而言,无疑具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或许能解开许多萦绕在他心头的谜团:文明断层的真正原因?“蚀魂之眼”的古老源头?甚至,可能与脑海中的【文明图鉴】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然而,他也清晰地预见到,参与此事必将卷入更复杂的旋涡。军方和保守学派的阻挠,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是帝国内部根深蒂固的势力博弈和对新知识、新力量的警惕。天机子道长的预警更让他明白,帝都的暗流远未平息,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砚更加低调和专注。 他深知,在机遇降临之前,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稳固的根基,才能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雨。
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文道研修院的建设和对自身修为的巩固上。
研修院在他的主导和顾青源院长的支持下,发展迅速。课程体系日趋完善,除了文气基础、经典义理、武道灵纹常识外,还增设了边疆史地、异族风情、上古文明概论等实用课程,并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鼓励学子自由辩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林砚亲自编写了《新文道纲要》的核心章节作为教材,并定期开设讲座,系统阐述他的理念。苏沐清、韩立、孙晓等人已成为得力助手,各自负责一摊事务,整个研修院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来自帝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世家和寒门子弟,他们将林砚视为改变命运的引路人。文道的种子,正在星辉学院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
与此同时,林砚自身的修行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黑风谷的生死历练和引动文明长河之力的玄妙体验,让他对文气的理解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层次。他不再拘泥于具体意境的运用,而是更注重文气与心性的契合,与天地正气的共鸣。每日静坐,他不再刻意运转周天,而是将心神沉入一种“与古贤对话、与文明同呼吸”的玄妙状态,温养那颗“文明之心”。天机子道长赠送的《清静经》注解,帮助他涤荡了强行引动外力带来的些许浮躁,心境愈发澄澈圆融。他感觉自己的文气总量恢复虽然缓慢,但品质却有了质的飞跃,更加凝练、精纯,运转起来如臂使指,与精神的联系紧密无间。他甚至开始尝试将一丝微不可察的文气融入日常的笔墨书写、言谈举止之中,使之自然流露出一种令人信服、心折的气度。
然而,外界的风波并未因他的低调而平息。
学术上的质疑声依旧存在,但已无法形成气候。林砚的《新文道纲要》部分章节在《帝国文报》上发表后,以其体系的严谨、思想的深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赢得了大量有识之士的认同,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学术地位。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文教大家,也开始公开表示支持。
真正的暗流,来自更隐蔽的层面。林砚能隐约感觉到,某些针对文道研修院的资源审批开始变得拖延,一些原本有意合作的机构态度变得暧昧,甚至研修院内也出现了一些来源不明的、试图挑拨离间或散布消极言论的迹象。太傅云逸和顾青源院长暗中出手,化解了大部分麻烦,但林砚明白,这只是对手更谨慎、更阴险的反扑的开始。天机子道长所说的“帝星之侧的阴霾”,恐怕就源于此。
就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关于云梦大泽科考团的争论,终于在帝国高层有了结果。
这一日,太傅云逸亲自来到星辉学院,在林砚的“竹韵居”书房与他密谈。
“林小友,云梦大泽之事,已有定论。”云逸太傅神色严肃中带着一丝欣慰,“陛下圣心独断,认为此次考古意义重大,当不拘一格降人才。最终决定,由皇家科学院牵头,组建一支包括考古、灵纹、能量学、历史文献以及……文道代表在内的联合科考团。你,已被正式列入核心成员名单。”
林砚心中一动,起身郑重行礼:“多谢陛下信任,多谢太傅斡旋。”
云逸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语气转为凝重:“不过,你需有心理准备。此次科考,绝非坦途。其一,科考团内派系复杂,军方、传统考古派、乃至一些背景神秘的世家代表都会参与,他们对你的态度未必友善。其二,云梦大泽本身凶险异常,瘴气弥漫,凶兽出没,更有上古遗留的未知禁制,探险队此前已有折损。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云逸压低了声音,“陛下和老夫都怀疑,‘蚀魂之眼’或其他敌对势力,很可能也会盯上这片遗迹。此行,明为考古,暗地里,恐怕也是一场较量。”
林砚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这些风险,他早已料到。他沉吟片刻,问道:“太傅,科考团何时出发?成员名单可否告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