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隔屏对话
七十二小时的准备时间在高度紧张中流逝。约定的夜晚终于降临。据点内灯火通明,气氛却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厚重的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隔绝了外部的一切。
房间中央,一台经过一琢和罗勇颢反复检查和加固的笔记本电脑已经启动,运行着一个极简的、专门为此次会面定制的虚拟操作系统。所有不必要的进程都被关闭,网络连接通过多个匿名节点跳转,最终指向那个神秘的IP地址。一琢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神情是罕见的凝重。罗勇颢在另一台机器上监控着网络流量和数据包异常,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熊泰则像一尊门神,背靠着紧闭的房门,耳朵警惕地捕捉着楼道里任何一丝异响。
小刀坐在一琢旁边,深吸一口气,对她点了点头。
晚上11点整。
一琢精准地键入了那串复杂的端口号和临时访问密钥。屏幕闪烁了一下,没有出现任何花哨的界面,直接跳转到一个类似古老终端界面的纯黑背景,只有一行绿色的光标在闪烁,如同黑暗中窥视的眼睛。
短暂的静默后,绿色的字符开始一行行浮现,速度平稳,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从容:
“时间到了。看来你们选择了火坑。”
是小刀亲自回复,她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冷静而清晰:
“隋景明教授?”
“名字只是符号。重要的是我知道什么,而你们想知道什么。但在此之前,我需要确认,与我对话的是否是值得浪费这次风险的‘变量’。”
对方在试探。小刀明白,接下来的回答至关重要,将决定对方愿意透露多少信息。
“我们是‘MH’。” 小刀使用了团队的代号,“我们找到了您在我父亲伦理报告上的名字,我们找到了档案室,我们摆脱了王胖子的纠缠,我们让李傲闭上了嘴。我们或许渺小,但我们有决心,并且,我们正在被您所说的‘灰尘’关注。”
她刻意展示了一些成果和现状,既证明能力,也点明处境,表明双方或许有共同的“关注点”。
终端那头沉默了片刻。
“有趣的自我介绍。‘弥合’?试图弥合裂痕,还是弥合真相?至于那些小麻烦……不过是水面上的浮萍。真正的暗流,你们才刚刚触及。”
对方似乎认可了他们的资格,话题开始深入。
“我父母,公孙静寂和卓玥,他们还活着吗?” 小刀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死亡的定义有时很模糊。” 回答带着哲学般的晦涩,“官方记录中,他们死于研究所的‘意外事故’。但我知道,公孙静寂绝不会犯那种低级错误。他的警告言犹在耳。至于他们是否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我没有证据。但‘摇篮’项目的最终目标,远非简单的能量应用,它涉及意识、存在……这些禁忌领域。韩栋和他背后的支持者,野心太大了。”
虽然没有直接答案,但“未死”的可能性像一束微光,射入小刀心中。她强压激动,继续追问:
“‘摇篮’项目到底是什么?那个‘意外事故’究竟是什么?”
“‘摇篮’,顾名思义,旨在创造一个‘温床’,用以孕育和引导那种被称为‘灵犀’的先天能量场。理论很完美,但他们低估了‘灵犀’的……自主性。它不是温顺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古老的……规则。事故……据我后来零星得知,并非爆炸或泄漏,而是一次失控的‘共振’。实验主体(据说已升级为人类志愿者)的意识与‘灵犀’场产生了无法预料的连接,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意识湮灭,物理规则局部扭曲。研究所核心区域被彻底封锁,所有数据封存,知情人被噤声或‘消失’。”
当隋景明说出某些晦涩概念(如“意识湮灭”)时,小刀感到的不仅是信息冲击,还有一种诡异的熟悉感,仿佛某个被封印的记忆库被触动,一些碎片化的图像(或许是“学院”资料库中的危险案例)一闪而过。这让她能提出更一针见血的问题。这不再是系统弹出提示,而是她自身的“知识基底”在与现实印证后产生的直觉性联想。
人类志愿者!意识湮灭!规则扭曲!这些词汇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认知。熊泰听得目瞪口呆,罗勇颢吓得捂住了嘴。一琢的眉头锁得更紧。
“韩栋和他背后的势力是谁?那个官方机构的印章代表什么?” 小刀追问。
“韩栋只是个急于求成的傀儡。真正的推动力,来自一个被称为‘彼岸’的跨国联合体。他们追求的不是科学进步,是进化,是成神!那个印章……” 绿色的字符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犹豫,“属于一个理论上不该存在的国内协调部门,负责处理‘异常事件’,与‘彼岸’有着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我怀疑,你父母的事,就是这个部门经手‘处理’的。”
“彼岸”!“异常事件处理部门”!敌人的轮廓终于清晰了一些,但其庞大和隐秘程度,令人窒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