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旧纸堆中的幽灵
雨水敲打着窗棂,像无数冰冷的手指弹奏着无序的乐章。据点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和电子设备散热混合的独特气味。中央的地板上,摊开着从“尘封回响”档案室带回的那个饱经风霜的纸箱。MH团队的成员围坐四周,如同考古学家面对刚出土的珍贵文物,气氛凝重而专注。
清理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罗勇颢戴着白手套,用细毛刷和专门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拂去文件上积攒了十余年的灰尘。熊泰负责打下手,按照小刀的指示将清理好的文件分门别类,动作笨拙却异常仔细,生怕碰坏了这些脆弱的纸页。一琢则抱着笔记本电脑,随时准备查询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可能相关的人物、事件。
小刀是核心。她盘膝坐在地上,目光如同高精度的扫描仪,逐行掠过那些泛黄纸张上的字迹。她的“超限记忆”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着,不是被动的信息涌入,而是主动的捕捉、比对、关联。每一份实验记录,每一张数据图表,每一段看似无关的批注,都被她拆解、分析,再与脑海中存储的所有线索——暗网文档的碎片、程野医生的暗示、父母的笔记、甚至那个秩序局的梦境——进行交叉验证。
进程缓慢而艰巨。大部分资料都充斥着高度专业化的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术语,枯燥乏味。但偶尔闪现的只言片语,却如同黑暗中的火花,令人心惊。
“……样本‘摇篮-07’表现出异常的EEG波动频率,与理论模型预测吻合度达到临界值……”
“……能量共振现象无法用现有理论完全解释,疑似存在未知的‘载体’或‘界面’……”
“……伦理委员会质询焦点在于潜在的非可控性,‘摇篮’项目不应仅被视为技术突破,更可能是……潘多拉魔盒。”
“‘摇篮’……”小刀轻声念出这个反复出现的项目代号,心脏不由自主地收紧。这与暗网文档中的信息完全对应上了。父母的研究,确实触及了某个极其危险的领域。
“姐,你看这个。”一琢将电脑屏幕转向小刀。他搜索了资料中几次提到的一位外部评审专家的名字——“隋景明”。有限的公开信息显示,他是一位在生物能量场领域颇有建树但后来似乎淡出学术界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一琢在一个极其冷门的私人博客的早期记录中,找到了一段模糊的提及:“……惊闻前沿生物技术研究所变故,隋公讳莫如深,只叹‘痴人妄触神之领域’,旋即远遁……”
“变故……”小刀咀嚼着这个词。这间接印证了父母所在的研究所确实发生过重大事件。
就在这时,罗勇颢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惊呼。他正在清理一叠用牛皮纸袋单独封装的文件,袋子外面没有任何标识,但封口处有火漆印章的残留痕迹,似乎曾被郑重其事地封存过。
“小刀姐,这个……好像不太一样。”
小刀立刻接过纸袋,小心地拆开。里面是几份装订在一起的报告副本,扉页上印着醒目的标题:《“摇篮”项目阶段性伦理审查报告(内部绝密)》,以及一行小字:“提请人:公孙静寂(项目首席)”。
是父亲的字迹!小刀的手指微微颤抖。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翻开了报告。
报告的内容远比之前的实验记录更具冲击力。它详细记录了“摇篮”项目在中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功观测并初步引导了一种被称为“灵犀”的异常生物能量场,这种能量场显示出增强认知、影响物质状态的潜力。但报告的后半部分,笔调急转直下,充满了忧虑和警告。父亲公孙静寂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强烈质疑项目方向的安全性,指出实验体(似乎是某种灵长类动物)出现了不可逆的精神崩溃和生理畸变,认为继续研究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并正式提议暂停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报告的最后一页,是几行不同的笔迹留下的批复:
“风险可控,成果显着。项目继续。资源倾斜已批准。——韩栋(研究所所长)”
“思源多虑矣。科学进步岂能因噎废食?伦理边界可随认知拓展。——(签名潦草难辨)”
“收到。按韩所意见执行。——(某个官方机构的缩写印章)”
批复的日期,距离父母失踪,仅仅三个月。
真相的碎片,终于开始拼凑出一幅残酷的图景。父母并非单纯的研究员,他们是这个危险项目的核心参与者。父亲意识到了危险并试图阻止,但却被上级和更大的利益集团强行压下。他们的失踪,极有可能与这项触及了未知禁忌的研究直接相关!
“他们……是因为发现了危险,想停下来,才……”罗勇颢声音发颤,他虽胆小,但也看出了其中的关窍。
熊泰听得似懂非懂,但能从气氛中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握紧拳头,闷声道:“是那个什么所长和那些官老爷害了小刀姐的爹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