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奠基石稳稳嵌入薄家沟的土地,修路的轰鸣声成为了村庄新的背景音,保障房的地基也开始勾勒出未来的轮廓。夏小雨深知,这些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根基,但要真正让薄家沟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振兴,必须要有能够自我“造血”的产业。授人以鱼,终不如授人以渔。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村后那片无人问津的山野。上次考察时,那些恣意生长、果实大多落地腐烂的山枣和柿子,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那山枣,虽然口感酸涩,但其独特的果香和隐约的回甘,以及其天然、无污染的生长环境,让她看到了潜在的商业价值。
她专门请来了“春雨制药”旗下一位对食品深加工颇有研究的技术员,再次深入山沟,对不同地块、不同成熟度的山枣进行了更详细的采样和分析。技术员的反馈让她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薄家沟的山枣,虽然鲜食口感不佳,但其维生素C含量极高,果胶成分丰富,且富含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非常适合用于深加工,制作成果酱、果脯、果丹皮或者提取天然果胶和维生素C,如果工艺得当,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一个清晰的产业蓝图在她脑中迅速成型。
在村委的又一次会议上,夏小雨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宣布了她的新计划——成立“薄家沟山野食品加工厂”。
“乡亲们,”她指着带来的山枣样品和分析报告,“我们薄家沟满山遍野的‘酸果子’,不是废物,是宝贝!只要我们把它加工好,就能变成城里人喜欢的健康食品,就能给咱们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她详细解释了初步规划:食品厂将首先以山枣为主要原料,生产高品质的山枣果酱和开胃消食的果丹皮。她负责提供启动资金、设备采购、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而村民们,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并获益:
第一, 采集和出售山枣原料。由厂里制定统一的收购标准和价格,鼓励村民在农闲时进山采摘,变废为宝,直接增加现金收入。
第二, 食品厂建成后,优先招聘本村手脚麻利、讲究卫生的村民进厂工作,特别是那些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和部分轻度残疾的劳动力,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
这个计划再次点燃了村民的热情。以前只能烂在地里或者喂猪的山枣,居然能卖钱?还能进工厂当工人?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在确定食品厂的管理和原料收购负责人时,夏小雨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选择了大哥薄斯强和大嫂张桂兰。
她把大哥大嫂叫到跟前,郑重地说:“大哥,大嫂,食品厂是咱们村第一个真正的产业,原料是根基,必须把好第一道关。你们为人老实本分,做事认真负责,村里人都信得过。我想请你们负责整个原料的收购、质检和初步仓储管理。厂里会给你们发固定的工资和绩效奖金。”
薄斯强和张桂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种地就是给人打短工,从未想过自己能当上“管理人员”,还能拿固定的工资!
“小雨……这……我们能行吗?”薄斯强激动得有些结巴。
“肯定行!”夏小雨鼓励道,“收购标准和技术员会培训你们,关键是要公平、公正,不压价,也不收劣质果。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
张桂兰更是激动得抹起了眼泪:“小雨……嫂子……嫂子以前糊涂……谢谢你,谢谢你还这么相信我们……”
这份信任和托付,让老实巴交的薄斯强夫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价值。他们立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的角色中,跟着技术员学习如何辨别山枣的成熟度、如何分级,忙着整理临时仓库,准备收购用的筐篓和秤具,走家串户通知收购标准和价格,干劲十足。看着大哥大嫂脸上久违的光彩和忙碌的身影,夏小雨心中充满了欣慰。这才是真正的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给予机会和尊严,激发他们自身的力量。
薄斯年的二哥薄斯华和二嫂李翠花因为没有孩子已经离婚,薄斯华也进了食品厂,老四薄斯明跟着村里其他人去南方淘金了。闲暇之余,夏小雨回了一趟娘家看父亲,典型的农村老头,满脸苍桑,四五十岁的年纪,看上去像五十多,一辈子懦弱,夏小雨没有在娘家多留,只是悄悄塞给父亲1000元钱,留下联系方式,就离开了。
对于薄家父母和老公商量后,2个老人分别给了1000元。
食品厂的选址紧邻正在修建的道路,方便未来运输。夏小雨雷厉风行,一边让技术员着手研发具体的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一边通过自己在南方的渠道,订购了一批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小型加工设备。同时,她让苏晓芸从“霓裳”的设计团队里抽调人手,开始设计“薄家沟”品牌的商标和产品包装,力求简洁、自然,突出“山野”、“健康”的特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