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在薄家沟的冬夜里呼啸,卷起雪沫,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然而,在村尾那处略显偏僻的篱笆小院里,一盏煤油灯却常常亮至深夜,如同黑暗中一枚倔强的星子,顽强地对抗着寒冷的吞噬。偶尔,从那并不隔音的土墙内,会传出压抑却难掩热烈的讨论声,或是为了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争辩,或是对某段深奥哲学理论的各抒己见。这声音,成了薄家沟冬夜里一道独特而引人注目的风景。
夏小雨这个最初只为自救和互助而临时组建的备考小组,其产生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她个人的预期。它像一颗投入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知青点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套着一圈,不断扩散,深远得超乎想象。
最初,只有周为民等三两个与夏小雨相熟,或是被复习难题逼得实在无路可走的知青,才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入这个小院。他们或是胆大,或是 desperation 使然。然而,当周为民等人带着夏小雨梳理的清晰思路、那份被誉为“救命稻草”的手抄笔记副本,以及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回到知青点后,口碑悄然逆转。
“夏姐讲题,一听就懂!她那脑子不知道怎么长的,思路太清楚了!”
“真的假的?她不是也才刚开始复习吗?”
“骗你干啥?你看我这本物理笔记,就是照着她整理的框架来的,以前一团乱麻,现在感觉有条理多了!比咱们自己瞎翻书强十倍!”
“她那本手抄的数学解题方法汇总,简直是神器!有些解法,我敢说连县里的老师都不一定想得到!”
这样的赞叹,在知青们吃饭、上工的间隙悄悄流传,如同冬日里微弱的火种,却足以点燃更多人心中近乎熄灭的希望之火。最初的怀疑与观望,被一种急切想要抓住救命稻草的渴望所取代。
于是,前来“取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固定的三五个,扩展到七八个,再到后来,夏小雨那本就狭小的外间,几乎要被挤得水泄不通,固定前来参加的已有十余人。后来者往往带着几分不好意思、几分忐忑,还有难以掩饰的急切,揣着自己最头疼的习题或最混乱的知识点,在相熟同伴的引荐下,小心翼翼地敲响那扇仿佛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夏小雨对此并未拒绝。她深知时间的紧迫,每一分每一秒对她自己而言都无比珍贵。但来自末世的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群体智慧”和“资源整合”的力量。独自强大固然重要,但在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将零散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冲击那堵名为“知识壁垒”的高墙,无疑是更高效、更具战略性的选择。更何况,在给他人讲解的过程中,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被梳理、夯实和升华,这便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她开始更加系统、更有规划地整合手头有限的资源。薄斯年从边疆寄来的、那些被他战友们精心搜集的复习资料,与她自己在无数次挑灯夜战中梳理、领悟出的知识要点,被她如同最精明的指挥官调配兵力一般,进行着高效的整合与再创造。
煤油灯下,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纸张——废弃的账本背面、泛黄的旧报纸边缘、甚至拆开的烟盒内衬——用极其工整而节省空间的小字,整理出一份份专题复习提要。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思路的提纯和方法的凝练。
比如数学,她不再满足于讲解单一道目的解法。而是将常见的函数题型归类,总结出每种题型核心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将几何证明题中那些“灵光一现”的辅助线添加,归纳出几种常见的规律和添加目的;将复杂的数列问题,拆解成 identifiable 的模式和求和技巧。她甚至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空间想象力和手部的稳定控制力(这或许得益于力量异能的残余影响和对身体精妙的掌控),在纸上绘制出清晰直观的示意图,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一张张写满智慧结晶的稿纸在知青手中传阅、被争相抄录,其效率远胜于他们各自抱着一本厚厚的、却无处下手的教科书盲目翻看。
“夏姐,这个三角函数变换的规律总结得太好了!‘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我之前总是记混公式,这么一句口诀,再配上你这图,清晰多了!简直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戴着深度眼镜、名叫李文娟的女知青,拿到一张关于三角函数的提要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如获至宝,恨不得立刻伏在炕沿上把它完整地誊写下来。
“还有这个,”另一个名叫王振国的男知青,指着政治经济学部分夏小雨用精细的树状图梳理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相关概念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么用图表一画,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一目了然了!根本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拗口的定义,理解了脉络,自然就记住了!”
夏小雨分享的,远不止是这些凝结在纸上的“知识成品”。她开始有意地将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每一次的讨论和讲解中。她向大家演示自己如何利用联想记忆法,将枯燥的历史时间轴编成有趣的故事链,快速记忆;如何用列表对比法,将容易混淆的哲学概念,如“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加深理解;如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一整本语文或政治课本的知识点,像蜘蛛织网一样,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对于习惯了“填鸭式”教育和死记硬背的知青们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学习的新世界大门,冲击是巨大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