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彼得洛夫团队的“技术交流”被安排在719厂内部一个经过特殊处理的会议室进行。这里看似平常,却布满了最先进的防窃听与反监控设备,确保交流内容不会以任何意外方式泄露。窗外阳光明媚,室内却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赵磊作为主汇报人,站在投影前,神情沉稳,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分享研发艰辛的坦诚。他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精心准备的PPT——《高纯度碳化硅陶瓷烧结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与初步探索》。
“彼得洛夫先生,各位同仁,”赵磊的开场白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众所周知,碳化硅陶瓷是应对未来威胁的潜在关键材料。但其产业化应用,一直受限于致密化困难和本征脆性。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走了不少弯路。”
他开始“分享”苏桐团队在早期粉体研究阶段遇到的真实困境——如何控制粉体粒径分布、如何避免硬团聚、不同形貌粉体对烧结活性的影响……他展示了大量真实的、但并非最核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性能数据曲线,这些数据足以证明719厂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一度举步维艰。
彼得洛夫和他带来的两名技术专家听得非常专注,不时低头记录。当赵磊提到他们曾尝试某种“高能球磨结合气氛保护”的粉体处理工艺,结果因为引入过多杂质而导致烧结体性能骤降时,一位俄方专家甚至微微点头,似乎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那么,赵工,贵方是如何突破粉体形貌控制这一瓶颈的呢?”彼得洛夫适时发问,灰蓝色的眼睛紧盯着赵磊。
赵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坦白说,我们并未完全突破。我们目前采用的是一种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但工艺窗口极其狭窄,对前驱体纯度和反应温度控制要求极为苛刻,成品率至今仍不理想。我们推测,可能需要在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耦合模型上取得更深刻的认知,但这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计算资源。”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一个真实存在、但并非他们真正突破方向的理论难题,并展示了几个复杂且尚未完全验证的数学模型方向。
整个汇报过程,赵磊表现得像一位毫无保留、乐于分享的学者,将一条充满荆棘、看似远未走到尽头的技术路径清晰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他给出的数据真实(虽然是过去的),思路清晰(虽然是片面的),困境明确(虽然是夸大或已解决的),足以让顶尖专家相信,这就是719厂目前主要的技术方向,并且距离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汇报结束后,进入了“自由讨论”环节。彼得洛夫方面也按照约定,分享了更多一些关于“新型穿甲弹”在不同倾角、不同背板支撑条件下的侵彻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完善“后羿”计划的测试模型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陈总,赵工,”彼得洛夫在交流结束时,显得颇为满意,“非常感谢贵方的坦诚分享。这让我们对贵方扎实的研究功底深感敬佩。我们也相信,面对共同的挑战,开放的思想碰撞远比闭门造车更为有效。期待我们未来能有更深入的合作。”
陈北玄与他握手,笑容得体:“我们也受益匪浅,彼得洛夫先生。技术的前沿探索如同在迷雾中航行,相互借鉴灯塔的方位,总能让我们少触一些暗礁。”
送走彼得洛夫一行后,陈北玄、林雪和赵磊立刻回到了保密会议室。
“他们信了吗?”赵磊长舒一口气,刚才的表演耗费了他不少心神。
“从他们的反应和提问细节看,至少信了七八成。”林雪调阅着交流期间的微表情和语音应力分析报告,“他们对赵工提到的‘理论瓶颈’和‘成品率低下’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和认同,这符合他们对技术难度的认知。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判断。”
陈北玄点点头:“真真假假,本就是最高明的伪装。只要他们短期内将研发资源投入到我们指引的那个‘理论深坑’里,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林雪,你那边有动静吗?”
林雪切换屏幕,显示出“谛听·改”系统的监控界面。“交流会结束后三小时,我们监测到‘瓦尔基里’关联的一个加密信道有短暂的数据包发送活动,流量特征与接收技术文件类似。接收方IP经过层层伪装,最终大致方位指向东欧。目前还在持续追踪。”
“鱼饵已经撒下,就看能钓到什么了。”陈北玄目光深邃,“通知苏桐,Path A 的极限冲刺不能停。另外,Path C 的稀土掺杂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保密等级,所有相关数据物理隔离,参与人员名单严格锁定。”
就在此时,林雪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上级部门的加密信息。她快速解码后,脸色微微一变。
“最新情报,‘灰烬’项目疑似在近期进行了一次小规模、高保密级别的实弹测试,测试结果……据信‘部分达到了预期目标’。”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再次紧绷。
“野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似乎燃烧得更加旺盛了。他们释放的迷雾,或许能暂时迷惑对手,但真正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后羿”计划那三条路径上,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决定性的突破。时间的压力,从未如此巨大。这场围绕未来防御主导权的竞赛,已经进入了最残酷的冲刺阶段。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