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朝廷的银钱,豫亲王放开手脚来大干一场。
因为防治得及时,瘟疫并没有流行起来。
丰州的百姓对豫亲王感恩戴德。
如果不是他用银钱利诱,百姓根本不会挪窝。
虽然房子没有了,但是贵重物品他们都拿出来了。
人也都还在。
这一次水患,没有造成一人死亡。
这简直是历史上的奇迹。
当看到家园被毁时,百姓们心疼房舍,更庆幸自己还活着。
豫亲王还亲自监工,他们的屋舍也开始重建了。
豫亲王帮他们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里不仅地势高,还山清水秀。
村民们都很满意。
只要亲人在,处处都可以是家。
豫亲王从选址,到动工,再到买各种材料,都一一把关。
因为是建造自己的房子,百姓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一日能住上新房。
很多人家的房子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
如今,能免费住上新房。
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在搬需要的材料。
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看到一间间屋子拔地而起。
百姓们都很激动。
看到豫亲王和他们一起干活,他们更是干劲十足。
然而,就在百姓们满心欢喜重建家园时,京城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
以崔家为首,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豫亲王此举是为了在丰州树立威望,收买人心。
他一个亲王,要人心做什么,难道想图谋不轨?
皇上本就忌惮豫亲王的势力,听了这话,心中不免起了猜疑。
豫亲王还在为百姓的未来忙碌着,丝毫不知京城的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官员,在胡说八道。
一道圣旨突然降临丰州,要求豫亲王即刻回京述职。
沈潇寒都要骂人了。
这个时候让他回去,不就是想换别人来抢这个功绩。
可是圣命难违。
他就是亲王,也不敢真的抗旨。
否则就坐实了图谋不轨的传言。
安顿好丰州的事务后,沈潇寒匆匆赶回盛京。
只是,他没有立刻进宫。
而是去了别院。
洗漱好就来到了隔壁县主府。
看到叶凌霜的那一刻,沈潇寒有一种要把她揽入怀中的冲动。
如果不是叶凌霜,丰州将尸横遍野。
侥幸活命的百姓将流离失所。
丰州水患,百年一遇。
叶凌霜是所有丰州百姓的救命恩人。
只是,这一切没有几个人知道。
皇帝不想让叶凌霜扬名,沈潇寒也不想这件事给叶凌霜惹来麻烦。
她会占卜,母后知道,皇上知道还有沈潇寒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叶凌霜的名声出去了,只会给她招来祸端。
皇帝有私心,太后亦有私心。
他们都不想叶凌霜建立威望。
恰恰正中叶凌霜的下怀。
见豫亲王迟迟不肯进宫。
皇帝心中不满。
他什么意思?
豫亲王便被皇上召入宫中。
皇上脸色阴沉。
沈潇涵也不想给他面子。
“皇上!愿赌服输的道理,懂不懂?”
皇帝愕然。
是,他还忘了这一茬。
他输了。
丰州真的发生水患了。
皇帝被沈潇涵怼得一时语塞,脸色愈发难看。
“豫亲王,你莫要以为丰州之事立了些功劳便如此张狂。”皇帝冷冷道。
沈潇寒道:“皇上,臣只是就事论事。
况且此次丰州水患能如此妥善解决,都是县主的功劳。
您不打算表示表示吗?”
叶凌霜有功,该有的赏赐不能少。
皇帝怒道:“她一介商户,还差朕的赏赐吗?”
沈潇寒道: 差不差是县主的事 ,而给不给是皇上的事。
虽然不能明说是县主的功劳,可是皇帝赏赐还需要理由吗?
看县主顺眼也能是赏赐的理由。
只看皇帝愿不愿意给了。
皇帝冷哼一声,“收买人心的事,你又作何解释?”
沈潇寒看着皇帝,怕是猪脑子吧!
“皇上,臣弟一心只为百姓,若这为百姓做事便是收买人心,那请皇上明示,何为不为收买人心之举?”
皇帝被问得哑口无言,心中虽还是不满,但也找不到反驳之词。
许久,皇帝挥了挥手,“此事暂且作罢,你且退下。”
皇帝心塞。
沈潇寒却不依了,“臣弟去赈灾,是奉皇兄之命。
如今,皇兄如此怀疑臣弟,以后谁还敢为朝廷办事。
臣弟去边疆打仗,皇兄担心臣弟谋反。
臣弟去赈灾,皇兄担心我收买人心。
以后臣弟就在盛京,哪里也不去,估计皇兄也会扣个帽子说我浪费了盛京的空气。”
沈潇寒连珠炮的话,让皇帝接不上来。
良久,他才说,“你觉得你说这话过了脑子吗?”
“皇兄听风就是雨,你何时又过了脑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