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选拔落幕,10名兼具人品与实力的新人正式入驻乡村,开启为期两个月的专项集训。不同于常规影视培训的“课堂教学”,“忠犬联盟”发挥各自专长,量身打造了“双导师制”——一边由“隐形顶流”沈亦舟带队,深耕演技打磨;另一边由陈曦、周教授等“行业大佬”牵头,做好职业规划与文化赋能,让新人不仅“会演戏”,更“懂传承、有方向”。
“演戏不是装样子,是要把角色的魂演出来;职业不是走流量,是要把路走稳走长。”陈曦在集训开班仪式上明确核心,“我们既是你们的指导老师,也是你们的战友,会把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只希望你们能守住初心,成为既会演戏、又有担当的表演者。”
顶流教演技:沈亦舟的“沉浸式实战教学”
谁也没想到,“忠犬联盟”里藏着一位“隐形顶流”——沈亦舟大学时曾是话剧社核心成员,参演的校园话剧曾获全国金奖,后来虽专注于新媒体运营,却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与钻研。这次担纲演技指导,他褪去商务精英的外壳,化身严格又耐心的“沈导”,用“沉浸式实战教学”让新人快速成长。
沈亦舟的教学没有课本、没有理论,而是从“体验”入手。“要演好返乡创业青年,就得先知道创业者一天都在做什么;要演好非遗传承人,就得先感受老艺人对手艺的敬畏。”他把新人分成两组,一组跟着村民下地干活、打理非遗工坊,一组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工艺、听他们讲传承故事,要求每个人每天写“角色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跟着王大爷去地里浇菜,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王大爷却一边浇地一边哼着歌,他说‘庄稼就像孩子,得用心伺候’。我突然明白,返乡创业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靠这份坚持与热爱。”新人李悦在日记里写道。沈亦舟看到后,立刻组织即兴表演:“就以‘创业遇到挫折,看到庄稼长势喜人又重拾信心’为主题,不用台词,用眼神和动作表达。”
李悦站在田间,起初还有些拘谨,想起王大爷浇地时的身影,她慢慢放松下来:眉头紧锁,双手握拳,表现出挫折后的沮丧;当看到绿油油的庄稼时,眼神渐渐亮起来,嘴角微微上扬,双手轻轻抚摸着禾苗,脸上露出释然与坚定。“很好!”沈亦舟当场点评,“你抓住了核心——角色的情绪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细节流露出来的。创业的挫折、对土地的感情,都在你的眼神里了。”
除了田间地头的实战,沈亦舟还把非遗工坊变成“表演课堂”。他模拟各种拍摄场景,让新人在真实的环境中打磨演技。“你是一位年轻的竹编传承人,面对来考察的投资商,既要展现手艺的价值,又要守住非遗的底线,怎么演?”沈亦舟给新人陈阳出了题目。
陈阳起初有些紧张,说话语速过快,动作也显得僵硬。沈亦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他先跟着林砚舟学习竹编:“你先静下心编一个作品,感受一下竹编时的专注与沉稳。传承人不会急于求成,他们的自信是从手艺里来的。”陈阳跟着林砚舟编了一下午竹丝,渐渐找到了感觉。再次表演时,他语速放缓,双手自然地展示着竹编作品,眼神坚定而从容:“这门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传承。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竹编、喜欢竹编,这是我坚持的意义。”
沈亦舟还特别注重“情感共鸣”的培养。他邀请村里的返乡创业者、非遗传承人来给新人讲故事,让他们面对面感受角色的真实经历。“我刚回来创业时,所有人都反对,说我放着城里的好工作不做,回来瞎折腾。”返乡创业者小张分享道,“最难的时候,我把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了,产品却卖不出去,晚上一个人在工坊里哭,第二天还是得笑着面对。”
听完故事,新人王磊主动要求表演“创业失败后与家人和解”的片段。他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哽咽,却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爸,妈,我知道你们为我好,但我真的喜欢这片土地,喜欢咱们村的农产品。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成功的。”表演结束后,小张忍不住鼓起掌来:“太真实了,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沈亦舟的教学严格却不苛刻,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新人的问题,也会耐心地引导他们改正。“你的表演太刻意了,像是在‘演’戏,而不是在‘成为’角色。”“你的情绪太表面了,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新人的演技进步神速,从最初的生涩僵硬,变得自然真实,越来越能抓住角色的核心。
大佬教规划:陈曦、周教授的“长远发展课”
如果说沈亦舟是“演技引路人”,那陈曦、周教授、赵村长、苏医生就是“人生规划师”。他们各自发挥专长,从职业规划、文化素养、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给新人上了一堂堂“长远发展课”,让他们不仅能在当下演好角色,更能在未来走得稳、走得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