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公府找回失散多年嫡亲外孙女的消息,在初春,迅速传遍了京城社交圈。
勋贵世家、官宦门第,谁家后院没点八卦?
这桩事,足以成为夫人小姐们茶余饭后好几日的谈资。
然而,真正将“苏棠”这个名字推向风口浪尖,让她一跃成为京城顶流话题人物的,却并非她的身世,而是几件连她自己都快要忘记的小事。
首先发酵的,是那副“缘分似箭,撞我心怀”的对联。
当日沁芳园诗会,才子佳人云集,苏棠那石破天惊的一句,早已被无数人记在心里。
起初,众人只当是某个丫鬟的急智,虽惊叹,却也未深究。
可当这丫鬟摇身一变,成了安国公府金尊玉贵的表小姐时,这联语的意味就截然不同了。
“听说了吗?安国公府那位刚找回来的苏小姐,在诗会上随口一对,就让林尚书家的公子甘拜下风!”
“何止啊!‘新月如舟,渡谁星海;缘分似箭,撞我心怀’!你品,你细品!这哪是寻常闺阁女子能有的气魄和直率?简直荡气回肠!”
“都说这位苏小姐在民间长大,原以为……唉,不想竟有如此才华!看来安国公府的血脉,果然不凡!”
这联语带着几分江湖儿女的洒脱与直抒胸臆的炽烈,与当下贵女们推崇的含蓄婉约之风大相径庭,反而显得独特和新颖。
对联在文人学子、市井街巷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不少年轻男女心中“大胆追爱”的代言词。
紧接着,不知从哪个渠道,又隐隐约约流传出了一则更为玄乎的消息:
安国公府的老太爷,那位被誉为“画圣”的苏晏清,近日得到了一幅“神作”,乃是以极其简练的笔法,绘尽慵懒真意,蕴含“大道至简”的至理,而作画者,似乎……也与那位新归府的苏棠小姐有关。
这消息起初只是小范围流传,可信度存疑。
毕竟,苏老太爷的画道造诣和眼光是公认的,能被其誉为“神作”,该是何等惊才绝艳?
一个流落民间多年的少女,能有此等功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越是神秘,越是引人探究。
有那日参加过诗会、见过苏棠的人回忆起来:“那位苏小姐,眼神澄澈通透,气质……嗯,颇为宁静淡然,确有几分超然物外的感觉。”
他们自动将苏棠的“没睡醒”和“懒得搭理人”解读成了高人风范。
还有府中下人隐约透露:“表小姐平日最喜静,常在院中赏花观鱼,一坐就是半日,仿佛在与天地交流。”
苏棠:……其实我就是在晒太阳发呆。
这些零碎的信息,与那副妙对、那幅神秘的画作结合起来,再配上“流落民间十八年”的传奇背景,立刻在京城舆论的发酵下,编织出了一个无比吸引人的故事:
安国公府那位神秘的苏棠小姐,虽自幼流落在外,却得天独厚,身负绝世才华!
她于市井中悟得真谛,诗词信手拈来,直指本心;画技返璞归真,暗合天道!
她是不染尘埃的明珠,是遗世独立的仙姝!
文人士子们讨论着她的对联,争论其意境与胆魄。
书画爱好者们疯狂打听那幅“神作”的消息,渴望一睹真容。
深闺小姐们既羡慕她的才华,又对她的经历心生向往。
市井百姓则更爱听这跌宕起伏、带有逆袭色彩的故事,将其编成了话本子,广为传唱。
“苏棠”二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顶京城热闻榜首,风头一时无两。
无数拜帖、请柬如同雪片般飞向安国公府,都是邀请苏棠参加各类诗会、花会、茶会的。
更有甚者,开始拐弯抹角地向安国公夫妇打听苏棠的婚配意向。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棠梨苑,却依旧是一派岁月静好的……咸鱼氛围。
“小姐,小姐!”
二等丫鬟雪柳拿着刚收到的、来自某位郡主的赏花宴请柬,兴冲冲地跑进来。
“永嘉郡主邀您三日后过府赏花呢!这可是头一份的体面!”
苏棠正歪在贵妃榻上,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一本志怪小说,闻言连眼皮都懒得抬,懒洋洋地哼了一声:“哦……不去。”
“啊?为什么呀小姐?”雪柳不解,“好多小姐都想得郡主青眼呢!”
苏棠打了个小小的哈欠:“人多,吵,累。”
出去社交?应付那些不认识的人,保持微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哪有躺在家里看话本、吃点心舒服?这简直是对她咸鱼灵魂的酷刑!
云舒端着刚沏好的蜜饯花茶进来,听到对话,抿嘴一笑,对雪柳道:“小姐性子喜静,不爱这些虚热闹,回了便是。”
她现在已是苏棠头号的“咸鱼行为理解者”兼“首席挡箭牌”。
雪柳似懂非懂地出去了。
苏棠接过花茶,抿了一口,甜滋滋的味道让她惬意地眯起了眼。
窗外隐约传来丫鬟们的小声议论,说着“苏棠小姐如何惊才绝艳”的事,苏棠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