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大哥家里的风波,时间滑向了深冬。
首都的空气凛冽干燥,让人怀念起家乡湿润温暖的冬天。
肖芷涵和顾言洲商量着,准备趁学校放寒假,回老家过年。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张桂芬的热烈响应。
她早就想家了。
在首都的这段日子,虽然儿媳孝顺,亲家也算客气,但她总感觉自己像一棵被移植的树,根扎不进这片繁华的土地。
张桂芬还是想念家属院里的老姐妹,想念那个一砖一瓦都熟悉的小院子。
他们很快就买好了返乡的火车票,准备带上首都的各种特产,风风光光地回家去。
临走前几天,肖芷涵却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
她没有去看文学名着,也没有去翻阅最新的期刊。
肖芷涵的身影,出现在了图书馆最冷僻的角落,农业科技阅览区。
书架上落满了灰尘,显然平日里鲜有人问津。
但对肖芷涵来说,这里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她心里有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从她看到大哥家里的矛盾,看到婆婆在首都的局促时,就已经开始萌芽。
肖芷涵想利用这个假期,利用自己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和眼光,带领外婆家和村里的人,一起走上一条致富的道路。
她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再因为贫穷而卑微,再因为没有见识而被别人看轻。
肖芷涵翻阅着一本本厚重的农业书籍,从土壤分析到作物改良,从病虫害防治到市场营销。
她的手指划过泛黄的书页,脑海中在构建着一个清晰的蓝图。
她知道家乡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知道村民们习惯种植的作物。
但她更知道,那些传统作物的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无法让大家真正富裕起来。
她要找的,是一种适合当地生长,又能迎合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型经济作物。
她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种名为金银花的药材上。
肖芷涵记得,在几十年后,这种药材因为其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价格一路飙升,成了真正的金色银花。
而家乡后山那片贫瘠的坡地,恰好是种植金银花的绝佳地点。
除了金银花,她还研究了林下养殖的可行性。
利用山林资源,养殖土鸡和山羊,这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肖芷涵把自己的想法,一条条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划。
从种苗的引进,到技术的培训,再到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渠道的建立。
这不仅仅是一个空想,而是一份详尽、科学,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商业计划书。
顾言洲来图书馆接她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他的妻子,正坐在堆积如山的书籍后面,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她的侧脸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
那一刻,顾言洲觉得,自己的妻子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光芒,由智慧和自信构成,让人无法移开视线。
他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
直到肖芷涵写完最后一个字,伸了个懒腰,才发现了他。
“你什么时候来的?”肖芷涵有些惊喜地问。
“来了一会儿了。”顾言洲走过去,拿起她的笔记本,“在写什么,这么入神?”
肖芷涵把自己的计划,详细地跟他讲了一遍。
她原本还有些担心,顾言洲会觉得她异想天开。
没想到,顾言洲听完后,不仅没有质疑,反而露出了赞赏和支持的神色。
“这个想法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都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让大家自己掌握了致富的本领,才是长久之计。”
顾言洲的话,让肖芷涵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个男人,永远都能理解她,支持她。
“我只是担心,村里的人思想保守,不一定能接受这些新东西。”肖芷涵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事在人为。”顾言洲握住她的手,“只要我们拿出诚意,做出样子,他们会相信的。”
“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去说服他们。”
他的话,给了肖芷涵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带着这份精心准备的计划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前行驶,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
车厢里充满了嘈杂的声音,和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气味。
张桂芬却没有不适,反而显得兴致勃勃。
她拉着肖芷涵,不停地讲着家属院里的趣事,讲着赵秀莲家的胖小子,讲着周红家的双胞胎。
肖芷涵微笑着听着,时不时地回应几句。
她能感觉到,婆婆是真的放松了下来。
回家的路,对她而言,就是从紧绷的状态,回归到最舒适的状态。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他们终于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县城。
肖芷涵的外婆和舅舅,早就赶着牛车,在车站外面等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