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安被一个面白无须的太监引着,来到议政殿。此刻正在召开大周王朝的大朝会。
今日是初十,大周王朝的早朝与后世的网文里说的并不一样。大周皇帝每个月初十、二十、三十召开大朝会,没有三十改到初一召开。
大朝会上,文武百官悉数到场。而平日里则是皇帝陛下与几个机要大臣议事,若是有紧急事宜,皇帝也会临时召唤大臣们到皇宫参朝。
大周原本主城三十座,如今新添寒冥城,变成了三十一座。这些主城大多数都被之前的那些皇帝分封出去了,皇家掌控的的主城只有四座半,之所以这样说,还是因为有一座城在如今的中山王手中,中山王名叫子启,乃是当今陛下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其实还是自治,不过名义上属于皇家而已。
每年,各大主城的城主按照份额,将该上缴的赋税送到户部,就算尽到了义务,但是每年这些城主也会假借各种名义从皇家薅羊毛,以各种理由反过来问朝廷要钱要粮。如燕北归这种对于大周朝廷还保持敬畏和忠诚的城主几乎已经没有了。燕北归被封为镇北王,还是第一代白云城的城主,若是往下传个一代以后,新任的城主对朝堂的归属感几乎就会淡漠至极点,都关起门来当土皇帝。
大周王朝的运转目前就是靠着这些缴纳上来的赋税勉强维持,国库并不充盈,皇帝的内库更是空空如也。这一切的根源还是朝廷的权柄被各个主城分走了太多,下边的赋税是缴纳上来了,然后再以各种借口往回索要,有的更过分,交四分,要走五分,朝廷以大义征收赋税,那些下边的主城以大义往回索要。
边军朝廷要养,皇家学院朝廷要供给,朝堂上的那些臣子们的俸禄朝廷要发,维持皇宫和皇家控制的那介个主城的各项开销也是朝廷在负担。
这大周王朝现在就是面面强强维持着,若不是帝辛登基一来,动用了一些手段将原本皇家掌握的主城拿回来两座,才让王朝稍微能够得以喘息。
今日这朝会,帝辛先是狠狠表扬了一番征北军的功绩,让顾太师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内。其目的就是震慑宵小。
然后就是不遗余力地给陈家爷孙镀金,重点强调陈老爷子修为高深,其目的还是震慑。最后则是对陈承安的肯定。
如此少年,二十多岁便领军出征,取得重大胜利,少年天才,而且陈承安肯入朝为官,为朝廷出力,实乃国之栋梁。
因此,朝廷决定重用陈承安。
这样一来,陈承安就被放在了台前,需要应对各方势力,虽然大周王朝的王权如今大不如前,但是获得王朝分封的官职还是正统,一样会引起觊觎和眼红,因此陈承安就要巧妙地斡旋在各方势力之中,在朝堂之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算真正的青年才俊。而皇帝则是会真正地委以重任。
那个太监前去喊陈承安的时候,帝辛正在跟朝臣们商议该正式册封个什么样的官职给陈承安。
之前帝辛宣布陈破山封寒冥王,镇守寒冥关,大臣们没人敢反对,毕竟那是天灵境之上的强者,谁也不敢面对这样一位存在的怒火。
册封陈承安为侯爷已经让一部分人不满了,如今还要再给陈承安实权,那些人彻底绷不住,跳出来各种反对。于是整个朝堂吵成一团,帝辛坐在龙椅上板着一张面瘫脸,冷冷地看着下方如同菜市场讨价还价一般的衮衮诸公。
这时候,帝辛身边的大太监严嵩清了清嗓子,冲着底下的诸位王公大臣喝到:“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体统?注意殿仪!”
严嵩的嗓音很是尖锐,穿透力极强,这一嗓子,底下吵闹的众人纷纷住口。
帝辛见状,随即开口,拟旨,白云城陈氏少主陈承安为,才德出众,平叛北疆,功勋卓着,特册封为一品侯,封号武安,赐居封地京西莽山郡,食邑万户。另任命陈承安为工部左侍郎,入朝辅政。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面面相觑,这封赏,有些,有些出乎意料。
若说给陈承安封侯,这是之前帝辛提出的,朝臣虽然反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封侯了,都是需要朝廷出钱供养的。
但是入朝为官,一众大臣是十分反对的,但是陛下给陈承安封了个工部左侍郎,这下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大周立国年代久远,如今王朝手里掌握的主城很少,皇家园林与各个衙门的建筑物当年都是大师手笔亲自监造,又有阵法刻画其上,基本没有需要修缮的地方。
如今朝廷的工部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很少有用得到的地方。目前工部最大的任务就是跑腿,一旦听闻某某某地方受灾了,户部带着钱去赈灾,工部跟着去看看,有没有需要维修的官家设施,基本上是没啥活计的。
真正关系到各个主城切身利益的维修工作,基本上城主早就上手维修了,根本用不到朝廷,其他的也就是报个费用,让朝廷批银子而已,若是朝廷真得派工部人员前来维修,那些城主也不敢用,怕被做了手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