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柱走到陈砚身边,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几分佩服:“营长,您这安排真妙!这些娃子有文化,能帮着整理情报、写标语,比俺们这些大老粗强多了!之前俺还担心他们添乱,现在看来是俺想多了。”
“他们是学生,有文化是优势,就是缺经验。”陈砚望着远处的上海方向,那里隐约能看到硝烟,“上海是他们的家乡,被鬼子占了,他们想报仇很正常。咱们得好好教,让他们既能杀鬼子,又能活着看到胜利的那天——周世昌之前托付我保贵州子弟,这些上海学生,也是中国的子弟,一样要保。”
赵铁柱重重地点头:“您说得对!俺以后也多照顾着点他们,教他们认枪、躲炮弹,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这边,周明轩已经跟着王锐到了通讯班——那是战壕旁一个隐蔽的土洞,里面放着两台老旧的电台,是之前从友军那里借来的,王锐正用一块破布擦拭电台外壳。“这就是咱们的电台,一台收报,一台发报,平时主要跟师部和前沿哨卡联系,信号不太稳定,尤其是鬼子炮击的时候,容易断。”
周明轩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电台,眼里满是兴奋:“我在学校学过摩尔斯电码,就是没实操过,您教我,我肯定能很快学会!”
王锐笑着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电码本:“那正好!俺先教你认咱们的联络密码,再教你发报——记住,发报的时候要轻,别弄出太大动静,鬼子的侦察机有时候能监听到信号。”
周明轩接过电码本,认真地看起来,手指还在桌子上模拟敲电键的动作,嘴里小声念着“滴滴答答”的电码声,很快就入了迷。王锐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心里暗暗点头——这娃子聪明,学东西快,以后肯定能成为通讯班的骨干。
医疗棚里,三个学生也开始忙活起来。赵文华趴在一块木板上,用炭笔写标语,“还我河山”“抗日必胜”的字样苍劲有力;另一个叫李娟的女生(五个学生里唯一的女生)则帮着林晚分拣草药,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把蒲公英、辣蓼草分得整整齐齐;最后一个叫吴磊的男生,主动帮着抬伤员,虽然力气不大,却咬牙坚持,额头上渗出了汗也不休息。
林晚看着他们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你们学得很快,以后每天跟着我,不仅能照顾伤员,还能学不少东西,以后就算离开这里,这些技能也能用得上。”
李娟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林护士,我们不想离开!我们想跟着你们一起杀鬼子,等把鬼子赶出上海,再回学校读书!”
“会的。”林晚摸了摸她的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肯定能把鬼子赶出去,到时候你们就能回上海,回学校,过安稳日子。”
夕阳西下时,学生们已经渐渐适应了阵地的生活。周明轩跟着王锐成功收发了一条给前沿哨卡的消息,虽然速度慢,却没出错;赵文华写的标语贴满了战壕,士兵们看到“还我河山”的字样,士气更振;李娟和吴磊则帮着林晚给伤员换了纱布,动作虽然还有些笨拙,却得到了伤员们的称赞。
陈砚巡查阵地时,看到周明轩正跟着王锐调试电台,赵文华在教士兵们认标语上的字,李娟和吴磊在帮着煮草药汤,心里很是欣慰——这些学生兵的到来,不仅给3营带来了文化和技能,更带来了一股年轻的热忱,像一道光,照亮了硝烟弥漫的战壕。
远处的日军炮击停了,夜色渐渐降临,战壕里点起了马灯。周明轩还在跟着王锐学发报,灯光下,他的侧脸满是专注;其他学生则围在灶台边,听林晚讲战场急救知识,偶尔传来几声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温暖。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