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的事你放心。”陈砚说,“我已经让周福管家带信给周世昌,让他帮忙筹集医疗物资;另外,南洋侨商之前联系过我们,说不定能弄到碘酒和纱布,我会尽快想办法。”
林晚眼睛一亮:“要是能弄到这些,咱们的医疗就能更规范,伤员的治愈率能提高不少!我在战地医院时,见过侨商捐赠的西药,效果比草药好太多。”
“会的。”陈砚语气坚定,“咱们现在有专业的医疗,有愿意学的弟兄,再加上物资,一定能把医疗线建好。”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战壕里热闹起来。王锐按林晚写的“消毒步骤”,重新煮布条,调盐水,李老栓在旁边帮忙看火候,时不时问几句“这样够不够”;林晚则带着三个医护,教士兵们如何正确包扎伤口,如何识别感染症状,赵铁柱和几个老兵学得最认真,说“以后弟兄们受伤,俺们也能搭把手”。
陈砚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不少——医疗协作终于初步形成,王锐不再是瞎忙的军需官,林晚也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医护,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救伤员,打鬼子。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消毒好的布条晾在了战壕边的树枝上,雪白的纱布在余晖中格外显眼;调好的盐水装在干净的陶罐里,贴上了林晚写的“消毒用”标签;士兵们手里拿着林晚画的简易包扎示意图,互相比划着练习。
林晚走到陈砚身边,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列的医疗物资清单,除了碘酒、纱布,还需要些镊子、剪刀,要是能弄到止痛药就更好了。”
陈砚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清秀却有力,每一项物资后面都标了用途和数量。他折好放进怀里:“我尽快让人送去贵州,周世昌肯定会想办法。另外,我让王锐给你们留了最好的糙米,晚上煮点稠粥,你们辛苦了一天,得补补。”
林晚愣了愣,随即露出微笑:“谢谢营长。之前我还担心你们不重视医疗,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有您这样的营长,有愿意配合的弟兄,咱们3营的医疗肯定能做好。”
“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陈砚看着远处正在练习包扎的士兵,“是大家都想让弟兄们活着,活着才能杀鬼子,活着才能回家。”
远处的炮火又响了起来,却没像之前那样让人紧张——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3营,不仅有能打鬼子的枪,有能填饱肚子的粮,还有能救人性命的医疗。战壕里,消毒水的味道与晚饭的米香交织在一起,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希望。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