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中医科的秋季节气护理手册整理完,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跳出来,他赶紧接起。
“林医生,秋收太忙了!” 赵村长的声音带着点疲惫,却透着干劲,“村里老人们割稻子、掰玉米,腰和膝盖都累得疼,孩子们也总喊口干,秋梨水喝着管用,就是不够喝了。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心里盘算着,秋收劳累容易让关节旧疾复发,干燥也得加新的润燥法子。他应道:“我们周六就去,带点桑枝做的草药包,专门护腰护膝盖,再教大家做百合薏米粥,村里的百合该熟了,润燥还养人。您先让老人们别硬扛,累了就歇,用热毛巾敷敷关节。”
挂了电话,林辰立刻忙活起来。他把晒干的桑枝、艾叶剪成小段,混着少量生姜,分装成 “护腰草药包”—— 桑枝是之前从青山村采的,晒干后用着方便;苏晓冉则打印了 “百合薏米粥做法图”,还带了些干百合,要是村里的百合没采够,能补用。两人还带了个小扳手,秋收忙,器材可能没人顾上查,得再看看螺丝松没松。
周六一早,天刚亮,两人背着草药包、干百合和扳手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两旁的稻田金灿灿的,村民们在田里弯腰割稻,偶尔能看到路边晒着的玉米串,空气里飘着稻穗的清香。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他穿着沾了点泥土的外套,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新鲜百合,花瓣上还带着露水。看到大巴车,他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泥,迎上来。
“林医生、苏医生,可把你们盼来了!” 赵村长把竹篮递过来,“村里的百合刚采,新鲜着呢,就是俺们不知道咋煮才好喝。老人们昨天还说,腰累得半夜醒,就等你们的草药包了。”
跟着赵村长往村里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有的扛着稻穗往家运,有的坐在门槛上捶腰,看到林辰两人,都笑着打招呼,说等忙完秋收就去神农庙学做粥。
到了神农庙,庙里已经聚了不少人。几位老人坐在火塘边,手里揉着腰,看到林辰进来,都慢慢站起来。赵村长赶紧搬来凳子,让老人们坐下。
“大家别着急,先试试这个桑枝草药包。” 林辰拿出一个草药包,“桑枝能通经络,艾叶和生姜能暖关节,煮水后热敷腰和膝盖,每次敷二十分钟,累了就敷,能缓解酸痛。”
苏晓冉在一旁帮忙烧火煮草药包,赵村长则给老人们分垫子,让他们敷的时候垫在腰下,更舒服。一位大爷敷了没一会儿,就笑着说:“热乎乎的,腰不那么僵了!比捶腰管用多了。”
林辰蹲下来,给大爷按摩腰上的穴位:“您平时割稻子别总弯腰,隔半小时直起身活动活动,晚上睡觉在腰下垫个软枕头,能放松腰杆。”
大爷点点头,赶紧让旁边的年轻人记下来:“俺记性不好,记下来回家照着做,也教给其他老伙计。”
解决完老人们的关节疼,林辰跟着赵村长去庙后的菜园。菜园里种着几畦百合,绿油油的叶子间,能看到白色的花苞。村民们正忙着采百合,看到林辰,都热情地递过来几朵。
“林医生,您看这百合能煮不?” 一位大妈举着刚采的百合,笑着问。
“能煮,咱们今天就用它做百合薏米粥。” 林辰接过百合,“先把百合瓣掰开,洗干净,薏米提前泡一小时,一起放进锅里煮,煮到薏米开花、百合变软就行,想甜就加点红糖,不甜也好吃。”
赵村长早就把灶台架好了,村民们围在旁边,有的剥百合,有的洗薏米,孩子们也凑过来帮忙,小手小心翼翼地掰着百合瓣,生怕弄碎了。
苏晓冉负责煮粥,柴火噼啪响,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没一会儿,百合的清香混着薏米的香味飘出来,引得孩子们围着灶台转,不停问 “熟了没”。
“快熟了,再等十分钟。” 苏晓冉笑着说,时不时搅拌一下锅里的粥,“煮的时候要搅一搅,免得薏米粘锅底。”
粥煮好后,村民们都盛了一碗。白色的百合浮在粥里,看着就清爽。一位大妈喝了一口,笑着说:“真甜!比秋梨水还润,孩子肯定爱喝,以后秋收忙,每天煮一锅,又解渴又养人。”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炒青菜、煮玉米,还有刚做的百合薏米粥,都是村里秋收的新鲜食材。赵村长端起一碗粥:“这粥好,成本低,还能润燥护关节,以后俺们就经常煮,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饭后,林辰和赵村长去检查康复器材。器材放在晒场上,轮值员正拿着布擦上面的灰尘,看到林辰,赶紧说:“有的螺丝有点松,俺们没敢拧,等您来看看。”
林辰拿出扳手,把松动的螺丝一个个拧紧,又检查了器材上的桐油,发现有几处蹭掉了,就让轮值员补刷一点:“秋收忙,也别忘看器材,有问题及时修,免得用的时候出岔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