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南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格外忙碌,林辰却在午休时挤出时间,去中药市场挑选草药种子。他手里攥着张纸条,上面记着透骨草、薄荷草的品种要求,这是上周和赵村长说好要带往青山村的。
“透骨草要选叶片厚实的,薄荷草得是新鲜的种子,这样发芽率高。” 药铺老板一边帮林辰打包种子,一边叮嘱,“种的时候要注意间距,别太密,不然长不好。”
林辰把种子小心放进背包,又买了些医用纱布和碘伏。苏晓冉也没闲着,利用下班时间,给村里的孩子们准备了几本绘本和文具,想着周末一起带过去。
终于盼到周末,天刚蒙蒙亮,林辰和苏晓冉就背着装满种子、药品和文具的背包,坐上了去青山村的大巴。车子在山路上颠簸,林辰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青山,心里满是期待:不知道村里的蔬菜长得怎么样了,赵村长有没有把种草药的地准备好。
两个小时后,车子到了山脚下。林辰刚下车,就听见熟悉的声音 —— 赵村长正带着几个村民往这边走,手里拿着锄头和水桶,显然是来接他们,顺便准备种草药。
“林医生、苏医生,你们可来了!” 赵村长快步迎上来,接过背包,“村里的蔬菜已经冒芽了,我还在神农庙后面开垦了一块地,专门用来种草药,就等你们的种子了。”
跟着赵村长往村里走,路边的田埂上能看到绿油油的菜苗,村民们正在地里浇水、除草,看到林辰他们,都笑着打招呼。
“林医生,您送的种子啥时候种啊?我们都等着学呢!” 一位正在浇菜的大爷高声问道。
“现在就去种,大家要是感兴趣,都能来神农庙后面学。” 林辰笑着回答。
到了神农庙,赵村长带着林辰和苏晓冉走到庙后的空地。空地已经被翻得平整,旁边放着几个装满水的木桶,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
“这块地朝阳,土壤也肥沃,种草药正好。” 赵村长拿起锄头,递给林辰,“您教教我们怎么种,我们以后就能自己种了。”
林辰接过锄头,先在地里划出一道道浅沟,然后把透骨草种子均匀撒在沟里:“种子要撒得均匀,间距大概五厘米,盖土的时候别太厚,不然种子出不来。”
村民们围在旁边,看得很认真。赵村长跟着林辰的动作,试着在另一块地里播种,虽然动作有些生疏,却学得很专注。苏晓冉则在一旁帮忙,把薄荷草种子分装成小袋,分发给村民们。
“种完之后要浇足水,接下来几天要是没下雨,就得每天浇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林辰站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等草药长到十厘米高,就能采摘叶子用来热敷了,到时候我再教大家怎么保存。”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地里尝试播种。赵村长看着地里的种子,脸上满是笑容:“有了这些草药,以后村民们热敷就不用再去后山采了,省钱又方便。”
种完草药,林辰和苏晓冉跟着赵村长回到神农庙。庙里已经聚了不少村民,有的拿着晒干的艾叶,有的拿着纱布,显然是等着制作草药包 —— 上周林辰提议,把艾叶、透骨草晒干后缝进纱布里,这样热敷时更方便,还能重复使用。
“大家把晒干的艾叶和透骨草按二比一的比例混合,然后缝进纱布里,注意别塞太满,不然敷的时候不舒服。” 林辰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缝好后可以放在通风的地方保存,用的时候煮十分钟就行。”
赵村长带头拿起针线,跟着林辰学做草药包。他的手指有些粗糙,缝的时候偶尔会扎到手,却依旧很认真。村民们也纷纷动手,有的负责剪纱布,有的负责混合草药,有的负责缝制,庙里热闹得像过节。
“林医生,您看我缝的这个行不行?” 一位大妈拿着刚缝好的草药包问。
林辰接过来看了看,笑着说:“缝得很好,这样用起来很方便,您以后热敷就不用每次都煮草药了。”
大妈听了很高兴,又拿起纱布继续缝。苏晓冉则在一旁,给村里的孩子们分发绘本和文具,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赵村长说起村里的变化:“自从你们来义诊,村里不少人的关节疼都好多了,大家也愿意出门活动了,以前冷清的村子,现在热闹多了。”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林辰说,“等草药种好了,咱们还能教大家做草药枕头,有助于睡眠,以后村里的医疗条件会越来越好。”
饭后,林辰和苏晓冉决定去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看看。赵村长主动带路,还拎着几个刚做好的草药包和一些鸡蛋。
第一站是张奶奶家。张奶奶今年七十多岁,腿脚不方便,子女都在外打工,平时一个人生活。林辰刚走进院子,就看到张奶奶坐在门口晒太阳,膝盖上盖着厚毯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