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把社区活动中心的院子铺满,就听见小宇的欢呼声。他穿着件浅紫色的小外套,手里攥着个小篮子,蹦蹦跳跳地冲进院子,身后跟着几个背着小书包的小朋友,都是他幼儿园的同学。
“大家快来看!桔梗花开了!” 小宇跑到桔梗区,指着最中间的一盆花,眼睛亮晶晶的。那株桔梗开了三朵淡紫色的花,花瓣像小铃铛一样垂着,花心是嫩黄色的,风一吹就轻轻晃,连带着花架上的小灯笼都跟着摆。
小朋友们围过来,叽叽喳喳地问:“小宇,这花能摸吗?会不会掉花瓣啊?”
“能摸,但要轻轻的!” 小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花瓣,“林辰哥哥说,桔梗花瓣很软,用力摸会破 —— 对了,这花还能泡水喝,上次王奶奶用桔梗根做的糕,可好吃了!”
林辰背着帆布包走进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个装满薄荷叶的小布袋。他刚走到桔梗区,就看见有株桔梗花蔫蔫的,花瓣耷拉着,不像其他花那样舒展。“这株怎么没精神?” 他蹲下来,指尖刚碰到花茎,脖子上的太极玉佩轻轻热了一下。原本耷拉的花瓣竟悄悄往上抬了抬,淡紫色的花瓣边缘透出点鲜亮,连花茎都挺了挺,不再往一边歪。
“林辰哥哥,这花是不是活过来了?” 小宇凑过来,用放大镜照着花瓣,“刚才还蔫蔫的,你一碰就精神了,跟有魔法似的!”
林辰笑着摸了摸小宇的头:“是这花想好好开花,让大家看。咱们一会儿给它浇点温水,别浇太多,桔梗怕涝,跟向日葵一样。”
苏晓冉拎着个玻璃壶走过来,里面装着泡好的薄荷茶,还飘着几片新鲜的薄荷叶。“我煮了薄荷茶,” 她把玻璃壶放在石桌上,倒了一杯递给旁边的李阿姨,“早上喝凉的容易肚子疼,我煮温了,薄荷能提神,一会儿大家赏花累了,喝着舒服。”
李阿姨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清凉的薄荷味混着淡淡的茶香,一点都不冲:“比上次的绿豆汤还清爽!晓冉,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下次要是办茶会,你可得多煮点。”
王奶奶拎着个大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桔梗包子,还冒着热气。竹篮一放下,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 —— 包子皮是淡紫色的,里面包着切碎的新鲜桔梗,混着肉末,咬一口能流出点汤汁,桔梗的清香混着肉香,一点都不腻。
“大家快尝尝!” 王奶奶拿起一个包子递给小宇,“新鲜桔梗我泡了三次,去了苦味,拌馅的时候加了点香油,比干桔梗还香 —— 锅里还有两笼,不够再去拿,今天让大家吃够。”
小宇咬了一大口包子,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地说:“奶奶,这包子比桔梗糕还好吃!我还要再吃一个,给我的小朋友也带一个。”
张爷爷背着竹篓走过来的时候,手里拿着几把小剪刀和空白的书签纸。“我来教大家做草木书签!” 他把东西放在石桌上,拿起一片紫苏叶,“选新鲜的叶子,放在书签纸中间,再夹在厚书里压一天,就能做成书签 —— 你们看,紫苏叶是紫色的,压出来的书签好看,薄荷叶是绿色的,也很清亮。”
小朋友们赶紧围过来,有的选紫苏叶,有的选薄荷叶,还有的拿着桔梗花瓣,想压在书签上。小宇选了片桔梗花瓣,小心翼翼地放在书签纸上:“我要做个桔梗书签,送给我的老师,老师肯定喜欢。”
赵天宇抱着护苗日记跑过来,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盛开的桔梗花,只是花瓣画得有点圆,像小太阳。“我来记赏花会的情况!” 他蹲在石桌前,笔尖飞快地动,“桔梗花盛花期,共开五十六朵,参与人数二十七人,做书签十九个 —— 就是画桔梗花的时候,总把花瓣画多了,看着像小雏菊。”
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进来,手里拿着本旧书,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桔梗花标本。“我带了十年前的桔梗花标本,” 他把书翻开,给小朋友们看,“你们看,干了的桔梗花还是紫色的,只是颜色深了点 —— 桔梗花能做标本,也能入药,根能治咳嗽,花瓣能泡水,全身都是宝。”
小朋友们凑过来,指着标本问:“教授爷爷,这标本能保存多久啊?会不会碎啊?”
“保存好了能放十年,” 张教授笑着说,“要放在干燥的地方,别晒太阳,也别沾水,像宝贝一样藏着,就能一直保存 —— 你们做的书签,也能这么保存,以后看到书签,就想起今天的赏花会。”
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围着张教授听草木知识,有的跟着张爷爷做书签,还有的坐在凉亭里吃包子、喝薄荷茶。胖子扛着个大相机跑进来,额头上还沾着汗,手里的相机镜头对着盛开的桔梗花,不停地按快门。
“我来拍照片!” 胖子蹲在花架前,调整着相机角度,“我妈说,要把赏花会拍下来,洗成照片贴在活动中心的墙上,以后大家想起来,就能看看 —— 就是拍的时候,总把小宇拍虚了,他跑太快,像个小影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