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宇把笔记本递过去:“教授,我们想在手册里加‘体质辨识’部分,比如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胃弱、是不是体质寒,您觉得可行吗?”
“当然可行,” 张教授翻了两页笔记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比如‘脾胃弱的人平时容易腹胀、大便稀’‘体质寒的人手脚凉、怕冷’,这样大家一看就懂,不用记复杂的理论。”
几人在中药园里忙了一上午,采了鲜酸枣仁、鲜葛根,还摘了点薄荷 —— 有同学说夏天快到了,想知道怎么解暑,他们想试试薄荷配菊花的方子。中午的时候,大家在中药园的石桌上煮了山药粥,加了刘阿姨给的莲子,还泡了鲜酸枣仁水,味道清甜,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我刚才收到小周的消息,” 苏晓冉看着手机,“她说加了茯苓的酸枣仁水喝着很舒服,没有反酸了,还说要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宿舍的同学。”
胖子喝着粥,笑着说:“咱们不如组织个‘中医小课堂’,每周在图书馆开一次,专门给大家讲手册里的方子,还有体质辨识的方法,这样大家有问题能当场问,多方便。”
赵天宇立刻点头:“我可以负责讲穴位!上次画的穴位图,还能做成 PPT,投影给大家看,比光说清楚多了。”
林辰看着大家热闹讨论的样子,心里很暖。他掏出笔记本,写下:“校园中医手册不是终点,是起点 —— 收集反馈、调整方子、开小课堂,都是让中医走进生活的方式;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接力。”
写完,他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意。阳光落在石桌上,粥碗里的热气轻轻飘着,中药园里的酸枣仁苗在风里轻轻晃。张教授看着他们,笑着说:“你们这股劲头,就是中医传承需要的‘新声’—— 把老智慧用新方式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受益,这才是传承真正的意义。”
下午的时候,他们在图书馆贴了 “中医小课堂” 的通知,写着 “每周四下午三点,图书馆 302 室,讲解日常调理方子与体质辨识”。刚贴上去,就有不少同学围过来,有的说要参加,有的还主动问能不能帮忙整理资料。
林辰看着围在通知前的人群,突然明白,之前张教授说的 “传承微光”,其实已经慢慢汇聚 —— 是小周手里皱巴巴的手册复印件,是赵天宇记满反馈的笔记本,是苏晓冉手里的问题纸条,是胖子嘴里 “我妈也这样” 的家常话,更是大家眼里对健康的期待、对中医的认可。
夕阳西下时,四人一起把采来的鲜药材整理好,装在小袋子里,准备下次小课堂分给大家。赵天宇看着手里的鲜酸枣仁,笑着说:“以前觉得中医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身边的山药粥里,在随手摘的酸枣仁里,在帮同学解决小毛病的过程里。”
林辰点点头,望向远处的教学楼 —— 那里有他们贴的手册,有即将开讲的小课堂,更有传承下去的希望。他知道,这本小小的手册,这场热闹的小课堂,只是开始,往后还有更多温暖的故事,等着他们和更多人一起,在校园里、在生活里,慢慢书写。
喜欢太极医道传承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太极医道传承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