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课刚结束,林辰就抱着笔记本往图书馆走。本子里夹着他和苏晓冉昨天整理的养胃常识,纸上画着足三里穴的简笔画,还标着 “每天按三分钟,助消化” 的小字。刚走到图书馆门口,就看见苏晓冉蹲在台阶上,手里拿着张彩纸,正往上面贴打印好的文字。
“你怎么在这儿?” 林辰走过去,帮她把散落的胶带捡起来。
“昨天说要贴养胃常识,我早上打印出来了,” 苏晓冉指着纸上的内容,“你看,‘少吃凉食,饭后散步十分钟’,都是咱们整理的重点。就是胶带不够粘,总掉。”
两人正忙着调整彩纸位置,胖子拎着个纸袋跑过来,袋子里飘出淡淡的甜香:“辰儿!苏同学!我妈昨天烤了罗汉果糕,说润嗓子,给你们带点!对了,系里张老师好像不太舒服,刚才在办公室看见她总咳嗽,还时不时清嗓子。”
“张老师?是教《中医基础》的那位吗?” 苏晓冉停下手里的活,眉头皱了皱,“她上周就说讲课多了嗓子疼,没想到还没好。”
林辰想起上周上课,张老师讲课时确实偶尔会停顿,用手按一下喉咙。他把笔记本塞进包里:“咱们去看看吧,正好带了润嗓子的东西。”
三人往系办公楼走,楼道里很安静,只有办公室传来的翻书声。张老师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苏晓冉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沙哑的声音:“进来。”
推开门,就看见张老师坐在书桌前,面前堆着作业本,手里拿着个保温杯,杯口飘着热气。她看见三人,勉强笑了笑,刚想说话,就咳了起来,咳得肩膀都抖。
“老师,您还好吗?” 苏晓冉走过去,递过一块罗汉果糕,“这是胖子妈妈做的,润嗓子。”
张老师接过糕,小口咬了一口,声音稍微清亮了点:“谢谢你们,我这嗓子从上周开始就不舒服,总觉得干痒,像有小虫子在爬,讲课的时候得时不时喝水,不然话都说不出来。”
林辰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旁边,让张老师张开嘴,用手机照了照她的喉咙:“老师,您的咽喉有点红,应该是肺燥阴虚,长期用嗓过度导致的。”
“我去医院看过,医生说是慢性咽炎,开了含片,” 张老师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药盒,“可含着也不管用,夜里咳得更厉害,有时候还会咳醒,喝水都缓解不了。”
林辰的指尖轻轻搭在张老师的手腕上,脉搏又细又数,像紧绷的弦。他收回手,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肺属金,主皮毛,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您长期讲课耗气,肺燥了就会喉干。孙思邈以前遇到讲课的先生犯这毛病,就用胖大海、罗汉果煮水,再按揉天突穴,很快就能缓解。”
说着,林辰的脑海里闪过一段画面 —— 孙思邈在书院里,对面坐着位穿长衫的先生,正捂着喉咙咳嗽。孙思邈递给先生一碗冒着热气的水,说 “此乃胖大海饮,能润喉燥,喝了说话就不费劲了”。先生喝完,清了清嗓子,果然不咳了。画面很快消失,林辰回过神,对苏晓冉说:“咱们得煮点胖大海饮,正好我包里带了药材。”
苏晓冉赶紧从林辰的包里翻出布包,里面装着胖大海、罗汉果和麦冬。她把药材倒在桌上:“昨天整理养胃常识时,顺便买了这些,想着可能有人用得上。药店师傅说胖大海要选颗粒饱满的,罗汉果得选皮黄的,润喉效果最好。”
胖子凑过来,拿起一颗胖大海,捏了捏:“这东西泡开会变大吧?我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像小海绵。”
“别瞎碰,一会儿要煮的,” 苏晓冉把胖大海抢回来,“先放三颗胖大海,半个罗汉果掰碎,再加两颗麦冬,煮十分钟就行,煮太久会苦。”
张老师办公室里有个小电煮锅,平时用来煮花茶。苏晓冉把药材放进锅里,加了两碗水,插上电。很快,锅里的水就冒起小泡,淡淡的药香混着罗汉果的甜香,飘满了办公室。
林辰让张老师靠在椅背上,开始帮她按揉穴位。先按天突穴,在胸骨上窝中央,用指腹轻轻打圈:“老师,有点痒忍一下,这能缓解喉干。”
张老师闭着眼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说:“好像有点凉丝丝的,喉咙没那么干了。”
“再按合谷穴,” 林辰的手指移到张老师的手背虎口处,力道放得柔,“这是大肠经的原穴,能通肺经,帮着润燥。”
胖子在旁边看着,也学着按自己的合谷穴,按了一会儿就喊:“哎,我怎么觉得手酸啊?是不是按重了?”
苏晓冉忍不住笑:“你那是没按对地方,而且张老师是肺燥,你按了当然没感觉。快别添乱,去看看水开了没。”
胖子赶紧跑过去看,锅里的胖大海已经泡开,像一朵朵小棉花。他凑过去闻了闻:“好香啊,比我妈煮的菊花茶还香,老师喝了肯定管用。”
又过了十分钟,苏晓冉把锅端下来,用玻璃杯倒了半杯,放凉到温乎,递给张老师:“老师,慢点喝,小心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