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刚把宿舍楼下的石板路晒得暖透,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树荫下。包的侧袋里塞着个粗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炒好的麦芽,还有泡软的山楂片 —— 麦芽炒得微黄,抓一把在手里能闻到谷物的焦香,山楂片则透着点暗红,捏着软乎乎的。粗布包上贴着张浅黄便签,是苏晓冉的字迹:“昨天翻《本草纲目》,里面说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我特意用文火炒了,药店师傅说炒麦芽消肉食积滞更厉害,配了山楂,俩搭着效果更好。”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手里拎着个竹编食盒,盖子没扣紧,露出里面雪白的蒸山药。他跑得急,食盒晃了晃,山药的甜香飘了出来:“我妈早上五点就起来蒸的,说山药健脾养胃,周爷爷胃口差,吃这个不占肚子还养人。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搪瓷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米白色的搪瓷锅,锅耳缠了圈浅蓝棉布,“这是我爸去年给我买的,煮杂粮粥不粘底。昨天我把麦芽捣了捣,《雷公炮炙论》里说‘麦芽,凡使,须去须,于铛中炒令焦黄,捣细用之’,不然药效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带着点早秋的桂花香,不浓不淡,正好绕在鼻尖。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周爷爷胃口差快俩月了,每天就喝小半碗粥,吃两口菜就觉得肚子胀,像塞了团棉花。上次社区发的重阳糕,他放了三天都没动,说看着就没胃口。人也瘦了不少,以前能扛着菜篮子去菜市场,现在走两步就得歇。”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麦芽,指尖能触到细碎的颗粒,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比平时柔了点:“《黄帝内经》里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周爷爷这是脾胃虚弱、食积不化。麦芽消积,山楂化食,再按中脘、足三里通胃经,配合祝由术,能让脾胃和起来。”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指了指食盒:“要不要带点热粥?上次陈奶奶心慌,喝了温桂圆水舒服,周爷爷空肚子喝药,会不会不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小米粥,熬得稀稀的,周爷爷喝药前先垫两口,不伤胃。”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一个卖早点的大爷在收拾摊子。胖子找了个干净的长椅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陈奶奶家,你胳膊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这次带花露水没?”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瓶小花露水,还递了瓶给胖子:“带了,给你也拿一瓶,你总招蚊子。”
胖子接过花露水,耳朵有点红,赶紧揣进兜里:“谢了啊,这个味儿比我上次买的好闻。”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苏晓冉小心把搪瓷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碎。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周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饭碗的符号:“阿姨说周爷爷家在社区北边,门口有棵老梧桐树,树干上还挂着个旧鸟笼,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麦芽水的煮法:“水开后放麦芽、山楂,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两颗冰糖煮三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冰糖放的时间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冰糖。”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周爷爷本来就没胃口,药要是太酸,他更喝不下。”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袋软面包:“你们可来了!周爷爷一早就坐在梧桐树下的小马扎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袋软面包,他要是饿了,能先吃一口。”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萝卜干,竹筛子摆了一院子。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腌萝卜啊!酸甜口的,开胃,正好给周爷爷吃!”
周爷爷家果然在社区北边,门口的老梧桐树枝叶很密,投下大片阴凉。周爷爷坐在小马扎上,穿件深蓝色的旧棉袄,看着比同龄人瘦些,手里攥着个空搪瓷碗 —— 刚喝完半小碗粥。看见他们来,他慢慢站起来,动作有点慢:“你们是…… 社区来的孩子吧?快进屋,屋里暖和。”
“爷爷您慢点,别着急。” 林辰赶紧上前扶了他一把。
周爷爷笑了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显得有点疲惫:“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跑过来。我这胃口,真是熬人,每天就喝两口粥,吃点咸菜,再多吃一口就胀得慌。夜里也睡不好,总觉得肚子里有东西没消化,翻来覆去的。”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个空药瓶 —— 上次医生开的助消化的药,吃了没效果。桌子上放着盘没吃完的炒青菜,还有小半碗粥,看着没动几口。周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嗓门可能有点小,你们别介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