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刚漫过社区的老槐树,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宿舍楼下。包的里层放着个素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挑好的炒酸枣仁,还有泡软的茯苓块 —— 酸枣仁颗粒饱满,炒得微黄,指尖碰着能闻到淡淡的焦香。素布包上贴着张浅粉便签,是苏晓冉的字迹:“昨天翻《神农本草经》,里面说酸枣仁‘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久服安五脏’,我特意挑了炒过的,药店师傅说熟用安神效果更好,还泡了茯苓,配着养心。”
“辰儿!等我两分钟!”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传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碎花的保温桶,跑起来桶盖 “咔嗒” 响。掀开盖子,雪白的莲子糕露出来,还冒着细白的热气:“我妈凌晨四点就起来蒸的,说莲子能清心火,陈奶奶心慌,吃这个正好养着。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砂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浅青色砂锅,锅耳缠了圈米白棉线,“这是我姥姥传下来的老砂锅,煮草药不串味。昨天我把酸枣仁捣了捣,《本草纲目》里说‘酸枣仁,若入煎剂,须先捣碎,则仁里之香气易出’,不然药效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槐花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陈奶奶心慌快一个月了,白天坐着都觉得心口‘砰砰’跳,像揣了只兔子,夜里躺床上更厉害,有时候还出冷汗,翻来覆去到天亮。上次去买菜,听见小贩喊价声都慌得站不住,吃了好几盒安神药,也没见好。”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酸枣仁,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比平时沉了点:“《黄帝内经》里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陈奶奶这是心阴不足、心神失养。酸枣仁补心阴、益肝血,茯苓宁心安神,再按内关、神门穴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让心神安稳下来。”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要不要带点热乎的?上次王爷爷喝金樱子水,先喝了点温水暖身子,说舒服。”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桂圆水,桂圆能补心脾,陈奶奶要是觉得酸枣仁水淡,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王爷爷家,你手冻得通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粉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妈买的舒服。”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苏晓冉小心把砂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陈奶奶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月季的符号:“阿姨说陈奶奶家在社区东边,门口有个小花坛,种着月季,现在还有几朵粉花没谢,很好找。”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酸枣仁水的煮法:“水开后放酸枣仁、茯苓,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三颗桂圆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桂圆放的时间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桂圆。”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陈奶奶本来就慌得难受,别再让她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陈奶奶一早就坐在花坛边的小马扎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她能喝小半碗。”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花坛边摘月季,竹篮里放着几朵开得正好的粉花。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玫瑰酱啊!刚腌好的,抹馒头甜得很!”
陈奶奶家果然在社区东边,门口的小花坛里,几株月季开得正盛,花瓣上还沾着露水。陈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穿件浅紫色的棉袄,手里攥着块蓝布手帕,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心口突然 “砰砰” 跳得厉害,赶紧按住胸口,脸色有点白:“你们…… 你们是来帮我的吧?我这心口又慌起来了。”
“奶奶您别站!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她的胳膊,“别着急,我们慢慢说。”
陈奶奶喘了口气,脸上露出点无奈的笑:“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跑过来。我这毛病熬人,夜里躺床上,心口跳得跟打鼓似的,眼睛睁到天亮,白天也没力气,连做饭都得歇好几次。上次我孙女来看我,跟我说话,我都没力气应,就觉得心口慌得厉害。”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沙发,沙发上铺着块洗得发白的布。桌上摆着个空药瓶,里面还剩两颗白色的药片,旁边放着个搪瓷碗,碗里剩了点没喝完的温水。陈奶奶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嗓门可能有点小,你们别介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