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的晨光
周日的晨光刚漫过宿舍楼顶,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楼下了。
他包的侧袋里塞了个素色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挑好的药材。金樱子已经去了硬籽,剪成一指长的小段,淡褐色果皮上还带着细绒毛;芡实泡得发了胀,圆润的颗粒透着水润的白。布包上贴了张浅粉便签,是苏晓冉的字:“药店师傅说金樱子剪碎煮才出味,加了三颗红枣压涩,都用温水泡过半小时啦。”
“辰儿!等我!” 胖子的声音突然从楼道里传出来,还带着点跑调的喘气声。他手里拎着个系红绳的竹编食盒,跑起来盒盖轻轻磕着响,生怕里面的东西洒了。
掀开食盒盖,浅黄的薏米糕码得整整齐齐,还裹着层油纸防粘。“我妈早上六点就起来蒸的,说薏米能健脾渗湿,王爷爷尿频,吃这个正好帮着养脾胃。”胖子一边擦汗一边说,又扭头找苏晓冉,“苏同学呢?你那煮药的搪瓷锅来了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淡蓝色搪瓷锅,锅耳缠了圈米白棉布,握在手里还软乎乎的。
“这是我妈上周刚买的,说煮温补的药不串味。”苏晓冉把锅抱在怀里,又补了句,“昨天我把金樱子和芡实分好份了,一份煮一次,省得放多了涩,王爷爷喝不下——他年纪大了,怕苦。”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有点早秋的凉劲儿,却裹着股榆树叶的淡香,闻着挺舒服。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得紧了点,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内容。
“阿姨说王爷爷尿频快俩月了,白天差不多隔半小时就得跑厕所,连买菜都不敢走远。夜里更折腾,得起来五六次,上次起夜太急,脚滑差点摔着,现在床边都摆着个搪瓷尿盆,方便起夜。”
林辰摸了摸帆布包里的金樱子,指尖能触到果皮的细绒,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挺稳:“书里写着呢,老人尿频大多是肾气不固、膀胱管不住尿。金樱子能固肾缩尿,芡实能健脾益肾,再按按关元、肾俞穴通经络,配合祝由术,就能收摄肾气了。”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突然拍了下大腿:“要不要带点热乎的啊?上次张奶奶口干,喝了热梨水就舒服,王爷爷肯定也该喝点暖的,暖暖身子。”
“带了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出细白热气,“里面是红糖桂圆水,桂圆都剥了壳煮软了,不甜腻。王爷爷要是觉得金樱子水涩,兑点正好,还能补补气血。”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俩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动作慢得很,跟放慢镜头似的。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拉着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就行。上次去社区,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着手套,应该能好些。”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的加绒手套递过去:“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厚,戴着能暖不少——比你去年那个薄的强多了。”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一下子就红了,赶紧套在手上,还蹭了蹭掌心:“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去年买的化纤的舒服太多了——去年那个戴着手心总出汗,黏糊糊的。”
没过一会儿公交就来了,车厢里特别空,连后排都有座。苏晓冉小心把搪瓷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生怕碰倒了;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了——那些药材压坏了药效就差了。
车开起来后,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王爷爷家的路线,还画了个小鸟笼的符号,挺显眼的,一看就好找。
“阿姨说王爷爷家在社区北边,门口有棵老榆树,树干上挂着个竹鸟笼,一眼就能看见。到时候看见榆树,就找着家了。”
林辰凑过去看,发现本子上还记着煮药的步骤,连红枣啥时候放都写清了。他忍不住笑:“你连红枣下锅的时间都记着,我刚才都快忘了要加红枣了——幸好你记着,不然这药就少点甜味了。”
苏晓冉的耳尖一下子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怕弄错了嘛,王爷爷尿频得够难受了,再喝着苦药,多遭罪啊。要是因为我忘了加红枣,让他喝着涩,那多不好。”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早就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一看见他们就说:“你们可算来了!王爷爷一早就坐在榆树下的小马扎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路。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他现在能喝小半碗了,比之前强点。”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没走几步就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摘冬瓜。竹篮里的冬瓜块还带着水珠,看着新鲜得很,绿油油的。李奶奶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冬瓜汤啊!刚炖好的,清热利水,正好给王爷爷喝——他尿频,喝这个正好!”
王爷爷家还真在社区北边,门口的老榆树枝叶茂盛,遮了好大一片阴凉。树干上挂着个旧竹笼,里面没鸟,笼底还铺着层干稻草,像是以前养过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