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太阳刚爬过教学楼顶,林辰就背着帆布包出了宿舍。包里除了老医书和穴位图,还多了个油纸包 —— 里面是苏晓冉昨天特意晒好的陈艾叶,她说 “药店师傅讲陈艾驱寒效果比新艾好,我翻了家里的旧箱子找出来的”。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大嗓门从后面追过来,他怀里抱着个大塑料袋,装着十几片暖宝宝,“我妈说老寒腿怕凉,暖宝宝贴在裤子上,比热水袋方便。苏同学呢?她不是说要带煮艾叶的大铁锅吗?”
“来了!”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她手里拎着个老式的铸铁锅,锅沿包着布,“这是我姥姥传下来的锅,煮艾叶最能出味。昨天我还把艾叶剪碎了,省得煮的时候飘得满锅都是。”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比上周软了点,裹着点阳光的暖。苏晓冉把铁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张爷爷的腿疼了快十年,以前在工地搬砖落下的老寒腿,一到冬天就疼得走不了路,去年冬天还摔了一跤,现在出门都得拄两根拐杖。”
林辰点头,手指摸着帆布包里的艾叶:“昨晚我翻了老医书,里面写‘老寒腿多是风寒湿邪积在关节里,得用艾叶驱寒,配合按阳陵泉、足三里,再用祝由术辅助,才能把寒气逼出来’。”
胖子在旁边插嘴:“要不要带点生姜?上次给王爷爷治膝盖的时候,生姜配艾叶效果可好了!”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另一个小布包,“我切了姜片,用盐腌过,能让驱寒的劲儿更足。”
公交来得比平时慢了点,等车的时候,胖子把暖宝宝拿出来分给他们:“一人贴两片,别冻着。上次去社区,我耳朵冻得通红,李奶奶还笑我像个番茄。”
苏晓冉忍不住笑:“这次不会了,我给你带了耳罩,粉色的,很暖和。”
胖子接过耳罩,脸有点红,赶紧套在耳朵上:“粉色就粉色,暖和就行。”
公交到的时候,正好有个空座。苏晓冉小心地把铁锅放在座位旁边,林辰则把艾叶包放在腿上,怕被人挤到。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张爷爷家的路线图:“阿姨说张爷爷家在社区最里面,门口有棵老槐树,很好找。”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艾叶的煮法:“水开后放艾叶和姜片,煮十五分钟,煮到水变绿,再用来敷腿。” 他忍不住笑:“你记得比我还清楚,我都快忘了要煮多久。”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把本子合上:“就是怕记错了,耽误张爷爷的事。”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你们可来了!张爷爷一早就坐在老槐树下等,说怕你们找不到路。我给他带了碗小米粥,他还没喝,说要等你们来了一起吃。”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能看到不少老人在晒太阳。李奶奶坐在小马扎上剥花生,看见他们就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花生啊!刚炒的,香得很!”
张爷爷家果然在社区最里面,门口的老槐树枝干很粗,树皮上还挂着个鸟窝。张爷爷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手里拄着两根木头拐杖,穿件深蓝色的棉袄,膝盖上盖着厚毯子。看见他们来,他赶紧想站起来,却疼得皱了皱眉,又坐了回去。
“别站起来,别站起来!”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您坐着就行,我们自己来。”
张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跑过来。我这腿,不争气,冬天就成了累赘。”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煤炉,炉上坐着个水壶,正冒着热气。张爷爷把他们让到小桌边,桌上放着碗小米粥,还冒着热气:“快坐,我这屋小,别嫌弃。粥还热着,你们先喝点暖暖身子。”
苏晓冉赶紧递过一杯温水:“爷爷,您先喝口水,我们不着急。您这腿,平时是不是一着凉就疼得厉害?”
张爷爷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下雪,我出去倒垃圾,腿一沾凉就疼得站不住,还是邻居把我扶回来的。晚上疼得睡不着,只能抱着热水袋捂膝盖,也不管用。”
林辰蹲下来,轻轻掀开张爷爷膝盖上的毯子。张爷爷的膝盖有点肿,皮肤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摸上去冰凉的。林辰用手指按了按膝盖外侧,张爷爷疼得 “嘶” 了一声,往后缩了缩腿。
“爷爷,您这是风寒湿邪积在关节里,” 林辰说,“我先给您按按穴位,能缓解点疼,一会儿再用艾叶水敷,把寒气逼出来。”
张爷爷点点头,慢慢把裤腿卷起来:“麻烦你了,小伙子。我去医院看,医生说只能换膝盖,我年纪大了,不想做手术,就一直拖着。”
林辰找到张爷爷膝盖外侧的阳陵泉穴,用拇指轻轻按揉:“这个穴位是治腿疼的关键,按的时候有点酸胀,您忍一下。”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阳陵泉穴,膝盖外侧凹陷处,治膝痛、腿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