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沈林二人的第一次同步追凶行动
凌晨三点的法医中心,冰柜的嗡鸣里混着沈如晦翻卷宗的沙沙声。林殊捏着那枚从地下三层带出来的银色硬块,指尖的温度让表面融化出细小的水珠,露出里面嵌着的半张人脸——是二十年前失踪的记者周明,当年他追踪“无面组织”线索时人间蒸发,现在看来,是成了图腾的“养料”。
“周明最后出现的地点在城南旧报社。”沈如晦把扫描件推过来,屏幕上的老照片泛着黄,“1998年6月17日,他在社论版发表《面具之下》,直指某科研机构在做‘去身份实验’,三天后就没了消息。”
林殊突然想起无面者说的“陈博士”——那位提出“去识别技术”的科学家,恰好是该科研机构的首席研究员。“周明的报道肯定触到了他们的痛处。”他放大照片里报社门口的监控截图,角落里停着辆白色面包车,车牌被污渍挡住,只露出末尾“73”两个数字,“这车型,和陈博士当年的座驾一致。”
沈如晦调出车辆登记记录,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1998年6月,全市登记在案的白色面包车共142辆,尾号带73的只有3辆。其中一辆登记在‘启明生物科技’名下,法人正是陈博士。”他顿了顿,调出该公司的注销文件,“2001年突然注销,清算报告里写着‘实验事故,资产冻结’——这时间点,正好是无面者说的‘源核开始失控’的时候。”
窗外的雨突然大了,敲得玻璃噼啪响。林殊把银色硬块凑近灯光,水珠折射下,里面的人脸轮廓突然清晰了些——周明手里攥着的纸条上,隐约能看到“仓库B区”四个字。“启明生物的旧仓库在城西化工厂附近,地图上标着‘B区’的只有一个废弃冷库。”他点开电子地图,那片区域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明天一早去看看。”
沈如晦却盯着屏幕上的另一份文件:“周明的女儿周晓彤,现在在市档案馆工作。她去年提交过档案查询申请,要查1998年启明生物的实验记录,被以‘涉密’驳回了。”他调出周晓彤的照片,眉眼间和银色硬块里的人脸有七分像,“或许她知道些什么。”
第二天清晨,档案馆的阳光斜斜地落在周晓彤的办公桌上。听到“周明”两个字,她手里的档案夹“啪”地掉在地上,露出里面夹着的旧照片——年轻的周明抱着小女孩,背景是报社门口的梧桐树。“我爸失踪后,有人匿名寄来这张照片,背面写着‘去仓库找答案’。”她声音发颤,从抽屉里拿出个生锈的钥匙,“这是照片里我爸攥在手里的东西,我找了二十年,都不知道该开哪把锁。”
钥匙的形状很特殊,末端是朵变形的向日葵图案。林殊突然想起地下三层图腾上的藤蔓——那些线条缠绕的形状,和钥匙上的花盘惊人地相似。“启明生物的冷库仓库,以前是家向日葵油厂,老板姓陈。”沈如晦查着资料突然抬头,“陈博士的父亲,就是那家油厂的厂长。”
周晓彤的眼睛亮了:“我爸总说,陈博士小时候在油厂仓库里藏过东西,说那是‘能让人找回自己的地方’。”
午后的化工厂废墟比想象中更荒凉,杂草没过膝盖,生锈的储油罐歪斜地立着,像巨人的骸骨。冷库仓库的铁门紧闭,锁孔的形状正好能插进那把向日葵钥匙。“咔哒”一声,门轴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一股混合着机油和向日葵香的气味涌了出来。
仓库深处的货架上,摆着一排排玻璃罐,里面浸泡着泛黄的纸张——是周明的采访笔记。最底层的罐子里,浮着个金属牌,刻着“实验体073”,照片上的人脸正是周明。“他不是被抓的,是自愿的。”林殊指着笔记上的字迹,“‘我要亲自验证他们的实验是否能保留记忆,若不能,便毁掉它’。”
沈如晦在角落发现了个暗格,里面的日记本属于陈博士:“最初的实验很成功,志愿者能在失去面容后通过记忆碎片相认……直到073号(周明)加入,他的记忆里带着对女儿的执念,这份情感像病毒一样感染了其他实验体,源核开始失控。”
暗格深处还有个录音笔,按下播放键,周明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传出来:“晓彤,爸爸对不起你,但有些东西比脸更重要……仓库的通风管道连接着图腾的源核,用向日葵油能腐蚀它的金属外壳,那是你爷爷种的向日葵榨的油,带着我们的记忆……”
话没说完,仓库突然震动起来,头顶的通风管簌簌作响,落下银色的粉末——是地下三层的图腾在感应到记忆后产生的共鸣。林殊想起周晓彤说的“爸爸总在油厂仓库囤向日葵油”,突然冲向角落的油桶,沈如晦立刻会意,抱起油桶跟着他往通风口跑。
当向日葵油顺着管道流下,远处传来一声闷响,是地下三层的图腾在溶解。林殊看着玻璃罐里的周明照片,突然明白他说的“比脸更重要的东西”——是即使失去面容,也能透过记忆认出彼此的羁绊。
离开仓库时,周晓彤捧着父亲的笔记,指尖抚过照片上的脸:“他没骗我,真的能找回自己。”
沈如晦看着林殊,突然笑了:“下次追凶,还搭档吗?”
林殊举起手里的向日葵钥匙,阳光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只要记忆还在,同步多少次都行。”
远处的废墟上,不知何时长出了几株野生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像无数张微笑的脸。
喜欢白袍与骨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白袍与骨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