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界技术共享中心启用后的半年,末世与仙界的融合发展步入 “快车道”。中心内的 “技术课堂” 座无虚席 —— 末世的年轻工匠们围着器仙族的器阳大师,学习空冥石装备的锻造技巧;仙界的丹仙族弟子们则跟着末世的刘大师,学习变异植物的杂交方法;甚至有蚀仙族的年轻成员前来学习初始域的能量控制技术,希望能为新栖息地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王大锤站在中心的 “技术成果展示区”,看着展台上的创新产品,脸上满是欣慰:末世工匠与器仙族合作研发的 “便携空间稳定仪”,体积比之前缩小了一半,重量减轻三成,可用于野外探查;丹仙族与末世医生合作研发的 “中西医结合疗伤丹”,结合了仙力与末世草药的优势,疗伤效果提升 50%;蚀仙族与紫纹族合作研发的 “能量沟通手环”,能让不同种族之间通过能量传递简单的信息,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
“王队长,‘两界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已完成,就等你剪彩了!” 中心负责人林晓晓走来,递过一张邀请函 —— 为了系统培养融合型人才,联盟决定在技术共享中心的基础上,建立 “两界技术学院”,开设 “空间技术”“生态保护”“跨域贸易” 三个专业,面向两界招收学员。
学院的剪彩仪式当天,两界的重要人物悉数到场 —— 紫渊族长、丹尘大师、器阳大师,还有末世的各行业代表。紫渊族长在致辞中说道:“技术是融合的桥梁,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两界技术学院的建立,不仅能培养出优秀的融合型人才,更能让两界的文明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火花,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剪彩仪式结束后,学院迎来了首批 100 名学员 —— 其中末世学员 40 名,仙界学员 40 名,蚀仙族学员 20 名。他们将在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学习两界的文化与习俗,成为两界融合的 “纽带”。
学员中有一名叫小雅的末世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就对两界技术充满兴趣。在学院的 “生态保护” 专业学习中,小雅表现突出 —— 她结合末世的植物保护知识与仙界的仙植培育技术,提出了 “新栖息地仙植多样性保护方案”,得到了丹云与阿紫的高度认可。
“小雅的方案考虑到了栖息地的生态平衡,还加入了蚀仙族的能量沟通方法,能有效保护仙植的多样性。” 丹云在方案评审会上说道,“我们可以让小雅带领一支‘仙植保护小队’,在栖息地实施这个方案。”
小雅的仙植保护小队很快组建起来,队员包括 3 名仙界学员、2 名蚀仙族学员。他们在栖息地建立了 “仙植基因库”,收集了 50 多种仙植的种子与基因样本;同时,在能量泉周围划分出 “保护区域”,禁止随意采摘,用能量沟通手环与仙植建立联系,实时监测生长情况。
三个月后,栖息地的仙植种类增加了 10 种,濒危的 “紫纹仙兰” 也在小队的保护下,数量从之前的 10 株增加到 50 株。小雅站在仙植基因库前,看着手中的监测报告,兴奋地对队员们说:“我们的方案成功了!未来我们还要把这个方案推广到两界的其他区域,保护更多的植物!”
就在两界融合稳步发展时,器远在一次空间能量检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 “空间坐标”—— 这个坐标位于新栖息地的 “能量泉深处”,通过初始域的能量波动分析,坐标指向一个未知的 “新空间”,空间内的能量特征与初始域相似,但更为稳定,可能存在新的资源与文明。
“这个新空间很可能是初始域人当年发现但未来得及探索的‘备用栖息地’!” 器远通过 “空间坐标分析仪” 解读后说道,“空间内的能量稳定,适合居住,且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初始域技术与资源。”
两界联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对新空间进行探查。会上,有人担心新空间存在未知危险,建议先进行远程探测;也有人认为新空间是两界发展的新机遇,应该尽快组建探查队。
王大锤提出 “分步探查计划”:第一步,派遣探路鼠携带微型探测设备,前往新空间进行远程探测,收集环境、能量、资源等基础信息;第二步,根据探测结果,组建 “新空间先遣队”,进行近距离探查,确认是否存在危险;第三步,若新空间安全且有价值,再组建大规模的探索队,进行深入探索与开发。
联盟成员一致同意这个计划。一周后,黑爷的 10 只精锐探路鼠携带微型探测设备,通过能量泉深处的空间通道,前往新空间。三天后,探路鼠传回了第一批探测数据:新空间面积约 500 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空冥石、初始域水晶等),生态稳定,未发现危险生物,但空间内存在少量 “初始域残留建筑”,可能隐藏着新的技术与秘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