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戏码,终究有落幕之时。当太子丹的焦虑几乎要化为实质的火焰,将整个燕宫点燃;当市井间的议论从期盼渐渐染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当秦军东进的战鼓声仿佛已能隔着千山万水隐隐传来……荆轲终于不再“等待”了。
动身之期,定在明日。
消息如同最后的号令,瞬间传遍了蓟城,将那积压已久的悲壮与压抑,推向了顶峰。而在这风暴前夕的夜晚,一场更为私密,却也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告别,在荆轲那简陋的居所内上演。
林煜、禽滑素与碑使,依旧隐匿在暗处,如同命运的旁观者,注视着这决定性的前夜。
来者是高渐离。
他抱着他那具视若生命的古筑,步履沉稳地走入荆轲的房间。高渐离其人,不像荆轲那般外放张扬,他沉默寡言,眉宇间总带着一种属于乐师的、洞悉世情的忧郁与专注。他与荆轲,一静一动,一内敛一狂放,却不知因何成了至交。
没有过多的寒暄,荆轲只是默默地为高渐离斟满酒。高渐离盘膝坐下,将古筑平稳地置于膝上,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凝聚全身的精气神。
随后,他抬手,落指。
“铮——!”
一声清越而沉郁的筑音,如同投入死寂潭水的石子,骤然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并非寻常的乐音。在高渐离的指尖下,那古老的乐器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初时,乐声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追忆燕市纵酒的往昔,充满了对故土与友情的深深眷恋。每一个音符,都像是饱蘸了墨汁的笔,在听者心中勾勒出曾经的快意恩仇,曾经的放浪形骸。
林煜能感觉到,这乐声是纯粹的,源自高渐离内心对友人即将赴死的真实悲恸与不舍。这乐声甚至引动了周遭天地间细微的能量波动,带着一种洁净的、涤荡人心的力量。
荆轲静静地听着,初始,他脸上的表情是符合场景的沉郁,眼神中也确实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他体内的劫火,在这纯粹悲音的冲刷下,似乎也稍稍平复了那躁动的跃动,显露出些许真实的、属于“荆轲”这个人的情感底色。
然而,这真实的悲切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乐声的推进,高渐离的情绪也愈发投入,筑音逐渐转向激昂,充满了对暴秦的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愤懑,音调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急,如同易水即将掀起的波涛,充满了金戈铁马般的杀伐之气。
就在这乐声的情绪被推向一个高峰的刹那——
荆轲动了。
他猛地站起身,拿起桌上的酒碗,却没有喝,而是就着那激昂悲慨的筑音,放声高歌起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的歌声,苍凉、悲壮、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决绝。这歌声与高渐离的筑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彼此助推,将那种赴死之前的悲壮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若在常人听来,这无疑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千古绝唱。
但林煜听在耳中,却只觉得一股寒气顺着脊椎爬升。
他听得出来!
荆轲的歌声里,那悲凉是被刻意放大的。他在运用某种技巧,将胸腔的共鸣调整到最能引发共情的频率,将尾音拖出恰到好处的颤抖,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这不再是自然的情感宣泄,而是技艺精湛的表演!
更让林煜心悸的是,在那悲壮的歌词之下,在那刻意营造的悲凉背后,他清晰地捕捉到了另一重隐藏的旋律——一种近乎贪婪的、对“千古传唱”的渴望!
荆轲不是在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悲伤,他是在为这死亡所能换来的“不朽”而歌唱!他的歌声在向天地、向历史宣告:听吧!记住这歌声!记住这悲凉!记住我荆轲!我要让这易水寒歌,伴随着我的名字,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而他体内的劫火,在这歌声响起的瞬间,如同被彻底引爆!那苍白色带着猩红的火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冲天而起,不再是与他共舞,而是仿佛要将他整个人都吞噬,化为一枚最璀璨、也最短暂的烟火!火焰疯狂地吸收着高渐离筑声中那真实的悲怆,吸收着这夜色中弥漫的决绝,更吸收着荆轲歌声里那极致膨胀的、对“留名”的欲望!
这劫火,不再是工具,它几乎成了荆轲这场“史诗级死亡”仪式的祭坛之火!
高渐离显然也沉浸在这悲壮的氛围中,他被荆轲的“表演”完全带动了,筑声愈发激昂澎湃,如同狂风暴雨,为自己的挚友送行。他或许感受到了荆轲歌声中的某些不协调,但在这种情境下,那只会被他理解为友人极致的悲痛与决绝。
禽滑素在一旁,紧紧攥住了自己的衣角。她能感受到高渐离乐声中的真挚,也更能对比出荆轲歌声中那令人不安的“计算”与“空洞”。她看着荆轲在劫火中若隐若现的身影,只觉得那不像一个赴死的义士,更像一个正在走向自己亲手搭建的、华丽祭坛的……祭品,同时也是祭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