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卫蓝,先说另一方面,玉皇观的山门矗立在半山腰,青灰色的石墙爬满了暗绿色的苔藓,山门顶端的 “玉皇观” 三个鎏金大字,在初冬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透着几分庄严。山门前的石阶上落着一层薄霜,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几名洒扫的弟子正拿着竹扫帚清理,偶尔抬头望向山下蜿蜒的山道,眼神里带着几分清闲 —— 毕竟冬日里香客本就稀少,外门弟子的杂活也比往日少了些。
就在这时,一道细长的人影从山道尽头飘了过来。那人看着约莫二十七八岁,身形挺拔如松,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锦袍,衣料是极少见的云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腰间系着一条深蓝色的玉带,上面嵌着一颗鸽卵大的珍珠,衬得他气质不俗。他头戴一顶湛蓝色的方巾,边角绣着细密的云纹,手中握着一把象牙柄的纸扇,扇面上画着几笔水墨山水,走动时纸扇轻轻晃动,步伐轻盈却极快,脚下的石阶仿佛不曾受力,转眼就到了山门前,若不是那敏捷如鬼魅的身法,任谁都会把他当成一位游山玩水的饱读秀才。
“这位居士,且慢!” 山门旁的值守亭里,两个道童连忙跑了出来,正是元峰和元式。元峰嗓门洪亮,像撞钟般开口,手里还握着一把刚擦完的铜铃,“我们玉皇观乃世外清修之地,平日里不接待寻常香客。居士若是来祈福许愿,还请去山腰三清观;若是另有他事,还请说明来意。” 他说着,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 —— 眼前这人衣着华贵,身法又如此诡异,不像是普通的江湖人士。
元式站在一旁,也跟着点头附和,手里悄悄攥紧了腰间的师门佩剑,目光紧紧盯着来人的动作,生怕对方是来捣乱的。
那人停下脚步,缓缓打开纸扇,扇面上的水墨山水随着动作轻轻晃动。他抬眼扫了元峰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语气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不耐:“这位小师弟,不必紧张。我乃东海蓬莱阁门下方信,奉敝派陆掌门之命,有要事面见贵派天极真人,这里有一封书信需亲手交予他。劳烦二位通禀一声。” 他说话时,手指轻轻敲着纸扇的象牙柄,节奏缓慢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通报与否,全看他的心情。
元峰听出了对方语气里的轻慢,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 蓬莱阁虽是正道九派之一,可也不能这般轻视玉皇观的弟子。但他也知道,蓬莱阁来人绝非凡事,不敢怠慢,连忙对着元式叮嘱了一句 “看好山门”,便转身快步向观内跑去,脚步声在石阶上响得急促,连腰间的铜铃都跟着叮当作响。
没过多久,一道紫红的身影就从观内快步走了出来,正是代掌门静虚。他穿着一身崭新的紫红道袍,领口和袖口都整理得一丝不苟,显然是特意打理过。见到方信,他连忙上前两步,双手合十行了一礼,脸上带着几分凝重:“原来是蓬莱阁的方师兄,失敬失敬。天极掌门正在内院修行,我已让人去通报了。师兄一路辛苦,不如先到大殿奉茶,稍作等候?”
方信收起纸扇,微微颔首,语气缓和了几分:“有劳静虚道长。”
静虚连忙侧身引路,将方信请进观内。穿过前院的碑林,绕过栽着古松的天井,便到了宏伟的玉皇大殿。大殿内香烟袅袅,正中的玉皇大帝雕像庄严肃穆,两侧的梁柱上刻着鎏金的楹联,地面铺着光滑的青石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静虚请方信坐在大殿西侧的红木椅上,又吩咐两名弟子:“快,给方师兄泡上咱们观里最好的云雾茶,再端些点心来。”
两名弟子连忙应声,快步退了出去,不多时就端着一个黑漆托盘回来 —— 托盘里放着一个白瓷茶杯,茶汤碧绿,香气四溢,旁边还有一碟松子糕,色泽金黄,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方信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却在大殿内扫来扫去,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仿佛在打量玉皇观的底蕴。静虚坐在一旁,陪着说话,心里却暗自琢磨:蓬莱阁远在东海,平日与玉皇观少有往来,这次突然派人来,定然是出了大事。
果然,没等多久,殿外就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天极掌门穿着黄金道袍,头戴紫金冠,在天火、天霜、天德、天簌四位长老的簇拥下走了进来。几位长老都穿着同款的黄金道袍,只是领口的纹饰略有不同,脸上都带着几分严肃,显然也知道蓬莱阁来人绝非小事。
方信见状,连忙站起身,收起了之前的轻慢,对着天极行了一礼:“蓬莱阁方信,见过天极真人,见过各位长老。”
天极抬手虚扶了一下,语气平和:“方师侄不必多礼。一路从东海赶来,辛苦了。不知陆掌门让你前来,有何要事?”
方信从怀中取出一块巴掌大的石头,递了过去:“回天极真人,掌门有一封书信托付弟子转交。此乃意念石,里面存着掌门的口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