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堆还在烧,盐粒炸得噼啪作响,陆昭把最后一袋盐砸进去时,甄宓正从马车上下来。她没说话,只把那檀木盒递了过来。
他接过盒子,转身就走,脚步沉稳,像是早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赵云紧跟在后,手一直按在刀柄上,眼睛扫过四周人群,直到他们进了府衙书房,门关上,才稍稍松了口气。
“把账册摊开。”陆昭坐到案前,声音不高,“从头看。”
赵云依言将文书铺满整张长桌,一页页翻过。墨迹有些被雨水泡过,边缘发皱,但字迹尚清。每一条记录都列得极细:某月某日,南皮码头出私盐若干担;某人收银多少两;哪位巡检拿了钱,哪处关卡放了行。
“这数字不对。”陆昭忽然抬手止住翻页,指尖点在一处,“去年漳水大旱,盐井减产三成,可这里写的出货量反而多了五成。”
赵云凑近看了一眼:“有人虚报产量,吃空额。”
“不止。”陆昭抽出一支朱笔,在几处名字下画了圈,“你看这几个税吏,三年前还是小吏,如今却买田置宅,连祖坟都重修了。钱从哪来?”
他一边说,一边拿另一本册子对照——那是影堂暗中抄录的各地盐井实产记录和漕运流水。两相对照,漏洞立刻浮现。
“七条线。”他用朱笔在纸上连出七道红线,“十年间,袁家靠这些暗道吞了冀州三分之一的盐利。官面上收一文,底下他们倒赚三文。”
赵云看着那一片红痕,眉头越拧越紧:“这么多人牵连,一旦掀出来,怕是要动半州官场。”
“那就动。”陆昭冷笑,“他们敢贪,我就敢查。谁挡路,谁就得滚。”
他说完,继续往后翻。纸页渐薄,眼看就要到底,忽然发现最后一页背面粘着什么东西。
他轻轻揭起一角,一块泛黄的玉片掉了出来,落在案上发出轻响。
“这是?”赵云低头看。
“羊脂玉。”陆昭捡起来,对着烛光细瞧,“不像是寻常饰物,太薄了。”
他想了想,把玉片凑近灯焰,缓缓烘烤。起初无变化,但他没有停下,而是慢慢转动角度。
片刻后,玉面微润,一行小篆悄然浮现——“受命于天”。
赵云瞳孔一缩:“这话……不该乱刻。”
陆昭没答话,只是起身快步走到内柜,拉开暗格,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是另半块玉片。
他将两片拼在一起,严丝合缝。完整的句子显现出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空气仿佛凝了一瞬。
赵云呼吸略重:“传国玉玺的残片?”
“还不确定。”陆昭手指摩挲着接缝处,“但这手法,是密信常用的‘热显纹’。只有特定角度加热才能看见字,说明送它的人不想让外人发现。”
他顿了顿:“而且,是谁把它藏在账册里的?甄家的人?还是……袁府内部想反水的?”
赵云刚要开口,窗外忽然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响。
一支短箭穿透窗纸,钉入案几,尾羽颤动不止。
两人同时转头。
箭身上缠着一块焦黑布条,布条下挂着半截断指,指甲乌紫,指节处有细小刻痕,隐约可见“常侍”二字。
赵云拔刀而出,一脚踹开房门冲了出去。屋外寂静无声,檐角空荡,连个脚印都没有。
陆昭拿起那截断指,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
“没腐臭味。”他淡淡道,“死了不超过两个时辰。”
他把断指放在案上,与玉片并列。“一边送来玉玺线索,一边派人射箭警告。同一个势力?还是两边都在出手?”
赵云回来时脸色铁青:“追丢了。对方轻功很好,落地无声,像是专门练过的夜行路数。”
“嗯。”陆昭点头,“不是普通刺客。这是传话。”
“传什么?”
“两个意思。”他拿起玉片,“一是告诉我,这东西是真的,别当成废石扔了;二是提醒我——张让虽死,他的旧部还在,盯我很久了。”
赵云皱眉:“他们为什么要帮我们?”
“或许不是帮。”陆昭把玉片收回锦囊,塞进怀里,“更像是在挑事。让他们斗,我们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夜色深沉,远处城楼灯火稀疏,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湿气。
“甄夫人送来这账册,绝不是偶然。”他说,“她知道我会查,也知道这一查就会牵出更多东西。但她没直接说破,而是留了个暗扣——这块玉。”
赵云站在他身后:“要不要现在就把郭嘉叫回来?他见多识广,也许认得这种密信手法。”
“已经派人去了。”陆昭摇头,“但不能走官道。袁绍的眼线遍布驿站,万一中途被人截了消息,反倒打草惊蛇。”
他回身拿起账册原件,吹灭一盏灯,屋里顿时暗了几分。
“这东西太烫手。”他说,“留在府衙不安全。你护送甄夫人回去时,顺便把账册交给她。让她带回甄府地窖,用火漆封三层,钥匙自己留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