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明星”号内部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风之眼”探测器群如同洒入狂暴海洋的沙粒,源源不断地将木星磁层,尤其是Io火山与磁场相互作用区域的混沌数据传回。顾渊和“导航者”埋首于这些海量信息,试图从中剥离出属于“意识”的独特模式,但进展缓慢,木星意识的混沌程度远超预期。
王大锤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自身顽强生命力的作用下,恢复速度惊人。虽然依旧虚弱,但他已经能够离开医疗舱,在顾渊或南曦的搀扶下,短暂地参与一些决策讨论。他的回归,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更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稳定人心的力量。
然而,关于“播撒者”首领李斯特最后那疯狂举动的动机,以及他口中那被刻意尘封的“南极接触悲剧”的更多细节,依旧像一根毒刺,扎在团队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亲身经历了基地最后时刻的顾渊和赵先生。
一、 尘封档案的开启与创伤的再现
在一次讨论间隙,顾渊忍不住再次提起了李斯特。“他那双眼睛……里面不只是偏执,还有一种……很深很深的痛苦和……绝望。他提到‘南极悲剧’时,那种语气,不像是在找借口,更像是在……控诉。”
南曦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赵先生。作为基金会的高级观察员,他拥有更高的权限。
赵先生领会了她的意思,他走到加密通讯设备前,进行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身份验证。“李斯特的权限很高,关于‘南极悲剧’的完整档案,即使在基金会内部,也属于最高机密。但作为此次事件的直接相关者,我们有理由申请调阅部分……非技术核心的记录。”
经过一番与基金会长途低带宽通讯的艰难交涉,一份标记着【心理评估与事件记录(节选)】的加密文件被传输到了“启明星”号的主屏幕上。
文件内容沉重而压抑。它并非冰冷的任务报告,而是当年事件亲历者(包括李斯特)的部分心理访谈记录和事件碎片化描述。
他们看到了一个与后来冷酷的“播撒者”首领截然不同的、年轻的李斯特——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对地外文明抱着最美好期待的顶尖工程师。他是“先驱者残骸”研究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对那来自星海的造物充满了近乎虔诚的好奇。
记录描述了当残骸被意外激活,意识瘟疫(当时被称为“集体精神崩溃现象”)爆发时的地狱景象:平日里理智冷静的科学家们变得多疑、狂躁、具有攻击性;基地内部信任彻底崩溃,昔日同事互相残杀;李斯特亲眼目睹他的导师、他最好的朋友在疯狂中自毁或攻击他人……
一份李斯特的心理评估报告中写道:“……对象反复提及‘背叛’一词,并非指具体某人,而是指‘知识本身的背叛’、‘宇宙善意的背叛’。他认为他们打开的并非知识宝库,而是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了针对人类理智最恶毒的诅咒……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幸存者负罪感,并开始出现将‘非人类智慧’与‘绝对威胁’划等号的偏执倾向……”
另一份记录提到了一个细节:在基地自毁程序启动前,李斯特曾试图拯救一个被感染的研究员,却险些被对方杀死。最后时刻,他被迫亲手……那个研究员的名字被涂黑了,但那份沉重的、亲手终结同伴生命的痛苦,透过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所以……这就是他哲学的根源……”顾渊喃喃道,感到一阵窒息般的难过。那不是天生的冷酷,而是被最残酷的现实反复碾碎、扭曲后形成的生存信条。
二、 最后的对话与动机的再审视
王大锤虽然虚弱,但也仔细聆听着这些记录。他靠在座椅上,声音沙哑地开口:“在基地……最后的时候……他启动那台机器前……对我说过几句话……”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他说……‘工程师,你很优秀……你的技术,你的知识……本可以为人类的延续……做出更大贡献……而不是浪费在……与魔鬼的打交道中……’”
“他还说……‘我们……都只是……样本……区别在于……是被动等待解剖……还是……主动献上……或许……能换来……一个观察……而不是……立刻清除……’”
王大锤断断续续地复述着,这些话在当时他半昏迷状态下显得模糊,此刻结合档案,却显露出更加复杂和悲凉的意味。
赵先生冷静地分析:“李斯特的逻辑链条可能是:1. 任何接触非人类智慧的行为都会招致灾难(南极教训)。2. 人类文明已被‘收割者’标记(先驱者残骸是探针)。3. 暴露是迟早的事,被动等待收割不如主动献上‘样本’(包括他自己、我们、以及基地数据)。4. 通过这种‘献祭’,或许能向‘收割者’展示人类的某种‘价值’(技术、意识特性),从而争取到被‘观察’而非立刻‘清除’的机会,为其他隐藏更深的人类火种争取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