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了移动扫描节点的死亡凝视,“雨燕”号如同侥幸逃过猎鹰追捕的麻雀,紧贴着巨大而不规则的小行星表面阴影区,缓慢而无声地滑行。顾渊靠在座椅上,脸色苍白如纸,鼻血虽已止住,但精神过度透支带来的虚弱感和耳鸣依旧持续。意识伪装发生器的能源读数已降至百分之三十五,警告灯无声地闪烁着红光。
赵先生操控飞船的技术已臻化境,他利用小行星表面复杂的陨石坑和金属矿脉突起作为天然掩体,规避着可能存在的被动光学和热感应监测。根据“导航者”拼凑出的碎片化情报和赵先生对“播撒者”基地建设习惯的分析,入口极有可能隐藏在这颗编号为S-77的小行星的极地区域,一个常年背向主要航路、地质活动相对稳定的巨大环形山底部。
一、 蛇之门的发现与潜入
经过近一小时的谨慎航行,他们抵达了目标环形山。在悬崖底部一片看似浑然一体的岩壁上,赵先生凭借锐利的目光和传感器辅助,发现了一条几乎与岩石纹理融为一体的、极其细微的金属接缝。接缝勾勒出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形轮廓。
“蛇之门。”赵先生低声道,这是情报中对“播撒者”这种隐蔽式气闸的称呼,“通常有双重验证:物理结构锁和生物/意识特征扫描。”
顾渊强打精神,再次激活意识伪装,这次他选择了更节省能量的“星石”模式,仅仅维持最低限度的背景同化。赵先生则从装备箱中取出一个多功能破解终端,将其吸附在气闸旁的岩壁上,开始尝试破解物理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破解终端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环形山底部死寂无声,只有穿梭机生命维持系统的微弱低鸣和顾渊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物理锁破解完成。”赵先生报告,“准备应对意识扫描。”
就在他话音刚落的瞬间,气闸周围的岩壁上,数个不起眼的传感器孔洞亮起了微弱的蓝光,一股无形的意识扫描波束笼罩了“雨燕”号和其周边的区域!
顾渊屏住呼吸,全力维持着“星石”模式的稳定。他感到自己的思维仿佛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那种冰冷、非人的探测感比之前的移动节点更加集中和深入。伪装发生器发出不堪重负的嗡嗡声,能源读数再次下跌。
几秒钟后,蓝光熄灭。气闸内部传来一阵液压装置运作的轻微声响,那扇厚重的圆形金属门缓缓向内滑开,露出了后面灯火通明、充满金属质感的通道。
“扫描通过。”赵先生冷静地收起破解终端,“我们进去。”
“雨燕”号缓缓驶入通道,气闸在身后无声关闭,将他们与外界彻底隔绝。他们正式踏入了“播撒者”的巢穴——龙潭虎穴。
二、 巢穴的内部:冰冷、高效与非人的秩序
通道内部与外部小行星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墙壁是光滑的合金,散发着冰冷的白光,没有任何装饰或标识。空气循环系统带来经过严格过滤的、带着一丝臭氧味道的空气。一切都显得极其干净、高效,但也充满了令人不适的、非人性的秩序感。
赵先生将“雨燕”号停靠在通道旁一个不起眼的凹陷处,这里似乎是临时停放小型维修载具的地方。两人迅速换上“播撒者”风格的灰色制服(基于情报仿制),佩戴好轻武器和特种装备,并将意识伪装发生器调整为便携模式,由顾渊背负,维持着最低功率的运行,以应对可能遇到的内部巡逻扫描。
“根据基地通用结构推测,关押重要俘虏的区域通常位于基地核心层,靠近指挥中心或实验室。”赵先生调出便携终端上存储的基地结构推测图,“我们需要向下。”
他们如同两道灰色的幽灵,沿着通道快速而安静地移动。赵先生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总能提前避开巡逻的自动哨戒机器人和固定的监控摄像头。顾渊则紧随其后,一边维持着伪装,一边利用便携扫描仪,尝试捕捉王大锤可能残留的、那种特殊生物抑制剂的微弱信号。
基地内部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庞大和复杂。他们经过了装备精良的机库,里面停放着数架造型狰狞、充满攻击性的小型战舰;经过了发出低沉能量嗡鸣的动力核心区;甚至经过了一个布满各种束缚装置和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面一些培养槽中浸泡着难以名状的生物组织,让顾渊感到一阵反胃。
这里的一切,都透露出“播撒者”极端的实用主义和对非人类生命的冷酷态度。
三、 信号的捕捉与希望的微光
就在他们穿过一条通往更深层的货运通道时,顾渊手中的扫描仪突然发出了极其微弱的、断断续续的蜂鸣声!屏幕上一个代表特定生物标记的信号强度条,正在艰难地向上爬升!
“有信号了!”顾渊压低声音,难掩激动,“是大锤身上的抑制剂残留!信号来源……左下方!距离大概两百米!”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火苗,骤然点亮。两人精神一振,立刻改变方向,朝着信号来源摸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