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燕”号穿梭机如同一滴融入墨汁的水滴,悄无声息地滑行在冰冷、布满碎石的小行星带边缘。舱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冻结血液。顾渊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不断滚动的数据流和波形图,那是“意识迷彩发生器”的核心控制界面。赵先生则像一尊石雕,稳坐在驾驶席上,双手虚按在操控杆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前方错综复杂的小行星轨迹和传感器读数,寻找着那条通往“幽灵区”的安全路径。
“意识伪装技术”,这个在几天前还仅仅停留在顾渊理论推导和大胆构想层面的概念,此刻正承载着两条人命和拯救同伴的全部希望,进行着它的首次实战检验。其原理,是基于“意识频谱”理论和对“苏”能量意识场、以及“星门之种”非经典信息结构的逆向工程与有限模仿。
一、 原理的艰难实现与设备的极限运行
顾渊向赵先生(也是在为自己梳理思路)再次解释了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声音在狭小的舱室内显得有些沙哑:
“‘播撒者’的意识扫描,其基础必然是探测特定频段和结构的意识辐射——也就是我们思维活动时,大脑(或任何意识载体)与外界量子场或更深层时空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涟漪’。人类意识的‘涟漪’具有高度内聚、逻辑化、情感化的特征,就像……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水波清晰可辨。”
他调整着发生器的几个参数,屏幕上代表他们自身意识辐射的波形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这些‘涟漪’——那几乎不可能,除非我们变成真正的死物——而是改变这些‘涟漪’的形态。我们要模仿那些在‘意识频谱’上被认为是‘无害’或‘背景’的存在。”
他展示了两种主要的伪装模式:
1. “苏”模式(能量弥散模拟): 尝试将他们的意识辐射频率调整到接近“苏”那种能量生命的、更加弥散、情感化、非线性的波段。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如果“播撒者”的数据库中有“苏”的记录,可能会将其误判为某种罕见的、飘荡的能量现象而非入侵者。但缺点是极难稳定维持,人类意识与能量生命意识的结构差异巨大,强行模拟如同让水流模仿火焰跳动,对顾渊的精神力是巨大负担,且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2. “星石”模式(背景噪音同化): 这是一种更加保守但也更安全的模式。发生器发射一种复杂的、与周围空间背景辐射和微弱量子涨落高度融合的“反相位”意识场,试图将他们自身的意识“涟漪”抵消或掩盖掉。目标是让他们在意识扫描中,如同隐形一般,或者被当作一块没有意识的普通岩石。这种模式对精神负担较小,但伪装效果取决于环境背景噪音的稳定性,且在遭遇高强度聚焦扫描时,容易被穿透。
“目前我们运行在‘星石’模式,”顾渊擦了擦额角的细汗,“接近‘幽灵区’边界后,视情况可能需要切换到‘苏’模式进突突破。发生器能耗巨大,我们携带的能源只够维持最多四小时的全功率运行。”
赵先生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看了一眼能源读数,又将注意力放回导航上。穿梭机灵巧地避开一块缓慢旋转的巨大冰岩,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二、 初试锋芒:穿越外围警戒网
随着逐渐深入“幽灵区”,空间的压抑感越来越强。稀疏的小行星变得密集起来,而且其中混杂着大量明显非自然的、哑黑色的金属碎片,像是某种废弃的航天器残骸,又像是故意布置的障碍物。
“导航者”的声音通过加密的量子微通道传来,断断续续,延迟明显:“警告……前方检测到……多重……低功率……意识扫描网……网格状分布……覆盖所有可行进通道……”
来了!
顾渊深吸一口气,将“星石”模式的功率提升到百分之八十。发生器发出低沉的嗡鸣,顾渊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仿佛自己的思维被强行拉伸、稀释,与舱外冰冷的虚空产生了某种怪异的连接。屏幕上,代表他们意识信号的亮点,在模拟的扫描界面上,变得极其黯淡,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
赵先生操控着“雨燕”号,以极其缓慢、平滑的速度,如同漂浮的尘埃,切入扫描网的网格空隙。他不敢使用任何推进器,仅靠动量轮和微调姿态发动机进行机动,避免产生任何可探测的能量波动。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顾渊紧盯着扫描界面,生怕那代表他们的微弱光点突然亮起,触发警报。
一分钟……两分钟……
他们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穿过了第一道意识扫描网。没有警报,没有异常。
“第一道关卡……通过。”顾渊长长吁出一口气,感到后背已被冷汗湿透。
赵先生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微微调整航向,向着“导航者”提供的、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下一个区域驶去。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