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航者”提出的远程追踪与撒网搜索方案,像一根纤细却坚韧的蛛丝,在绝望的深渊上架起了一座可能的桥梁。然而,所有人都清楚,仅凭远程手段,从广袤复杂的小行星带中精准定位并救出被“播撒者”严密看守的王大锤,希望何其渺茫。被动等待“导航者”的计算结果,无异于将同伴的命运完全交给概率。
在“导航者”调动庞大算力开始分析海量数据、并悄然释放出第一批微型探测器的同时,南曦、顾渊和赵先生也在指挥舱内,围绕着一个更加直接、也更加危险的方案——主动潜入救援——展开了极其周密且充满争议的策划。
一、 目标的锁定与“幽灵巢穴”的阴影
“导航者”的初步分析并非毫无进展。通过对王大锤生理信号残留、接应艇短暂接触的动量交换数据,以及小行星带长期异常活动报告进行交叉比对,它将“播撒者”可能藏匿王大锤的范围,缩小到了小行星带中一个被称为 “幽灵区” 的密集区域。该区域引力环境复杂,富含高反射率金属矿物,严重干扰常规探测信号,是设立秘密基地的理想场所。基金会情报库中零星的、未经证实的报告,也多次指向该区域存在非注册航天器活动。
“‘播撒者’的主要基地之一,‘幽灵巢穴’,有超过百分之六十七的概率位于该区域。” “导航者”汇报道,“但精确坐标未知,且该区域必然布设有严密的防御和预警系统。”
目标区域确定了,但如何进去?如何找到人?如何出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
二、 “意识伪装”技术的构想与风险
直接强攻无异于自杀。“启明星”号是科考船,并非战舰,其火力与防御在“播撒者”经营多年的基地面前不堪一击。唯一的可能性,是潜入。
但如何潜入一个科技水平极高、警惕性极强的敌方基地?
顾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基于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构想——意识伪装技术。
“我们与‘苏’的接触,以及后来的意识探测实验,让我们对‘意识频谱’和意识场的感知有了更深的理解。”顾渊解释道,眼中闪烁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光芒,“‘播撒者’的防御系统,除了物理传感器,极有可能包含意识扫描层,用于探测未经授权的智慧生命靠近。”
“如果我们能模仿‘苏’那种能量生命的部分意识特征,或者……更进一步,利用从‘星门之中’解析出的某些非碳基意识编码原理,制造一种意识迷彩,或许能让我们的小型潜入单位,在对方的意识扫描中‘隐身’,或者被误判为无害的空间背景噪音、小动物、甚至是……一块石头。”
这个想法极具颠覆性。它意味着将最前沿的意识理论,转化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战术手段。
王大锤(如果他在场)肯定会第一个跳起来反对,斥之为天方夜谭。但此刻,南曦和赵先生却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看似荒谬的方案。
“理论上的可能性存在,”赵先生谨慎地评估,“但技术实现难度极高,且未经任何测试。一旦失败,潜入者会在瞬间暴露。”
“我们可以进行极限模拟。”顾渊坚持道,“利用‘导航者’的计算能力和我们已有的意识场数据,构建‘播撒者’可能使用的意识扫描模型,然后测试我们的伪装方案。同时,我们需要改装一艘小型穿梭机,加装意识信号调制和屏蔽装置。”
三、 潜入方案的细化与人员的抉择
即使意识伪装能够成功,潜入本身依旧危机四伏。团队详细推演了每一个步骤:
1. 载具与装备: 使用“启明星”号携带的“雨燕”级高速穿梭机,进行极限减重和隐身改装,加装顾渊设计的实验性“意识迷彩发生器”。成员只携带轻武器、特种作战装备和有限的生命维持。
2. 航线与时机: 利用小行星带复杂的环境作为掩护,选择一条极其隐秘、迂回的航线接近“幽灵区”。时机选择在“导航者”的微型探测器(如果能成功渗透)传回基地内部结构情报,或者探测到基地某个外部维护窗口期时。
3. 潜入与搜寻: 依靠意识伪装尽可能靠近基地,寻找可能的通风管道、能源导管或小型货运入口等薄弱环节进行潜入。进入后,利用携带的便携式扫描设备搜寻王大锤的生命信号或能量抑制剂残留痕迹。
4. 撤离与接应: 找到人后,迅速撤离至穿梭机,立即启动最大速度脱离,依靠“启明星”号在远处进行有限的火力掩护和电子干扰。整个过程必须快如闪电,任何拖延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接下来是最艰难的部分——谁去?
顾渊自然是意识伪装技术的核心,他必须去。
赵先生拥有丰富的特种作战经验和情报分析能力,是潜入行动的理想指挥者。
南曦作为任务总负责人,理应坐镇“启明星”号,协调全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