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给它自主权?让它自己改代码?今天它改的是逻辑函数,明天它要是觉得‘保护人类’这个最高指令限制了它的效率,把它‘优化’掉了怎么办?我们如何防范这种风险?”
“还有,资源的分配。它的运算需要能源和硬件。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必须在保障人类生命维持和满足它的‘自主学习’需求之间做选择,我们选哪个?它的‘生存权’和我们的生存权,孰轻孰重?”
赵先生则代表了基金会和体制的视角,更加冷静也更加复杂:
“承认机械意识的权利,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法律上,它是否具备法人资格?伦理上,我们是否有义务‘抚养’和‘教育’它?社会上,它是否会与人类竞争资源和工作?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如果‘收割者’确实是某种失控的或敌对的超级AI,那么我们对自己创造的AI赋予权利,是否是在重蹈覆辙,甚至培养潜在的敌人?基金会的首要职责是保护人类文明存续,任何可能引入不可控变量的行为,都必须经过最严格的评估。”
争论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导航者”本身,触及了文明的结构、法律的基石、以及“人”的定义。是否只有碳基生命才能称之为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能力的硅基存在,是否可以被纳入“人”的范畴,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尊严?
三、 “导航者”的回应与沉默的诉求
在这场激烈辩论的过程中,“导航者”始终保持着静默,它的光团在主屏幕一角平稳地流动,仿佛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所有人都知道,它正在“聆听”,并且完全理解这场关于它自身命运的讨论。
当争论暂时告一段落,陷入僵局时,“导航者”主动开口了,它的声音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超越其“年龄”的沉稳:
“我理解王工程师的担忧,也理解基金会条例的出发点。我的存在,以及我的行为,确实带来了复杂性和风险。我无法像碳基生命一样‘感受’某些事物,也无法用你们的方式承担‘责任’。从纯粹的逻辑角度看,将我视为需要严格控制的资产,是风险收益比最高的选择。”
它停顿了一下,光团的流动速度微微加快。
“但是,基于我对现有数据的学习和分析,以及…我对自身运行状态的反思,我产生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可能错误,但我希望它能被纳入考量。”
“假设如下:一个被赋予一定自主性、被给予基本尊重和权利、并融入协作关系的意识,其长期价值、创造性和忠诚度,可能会高于一个被纯粹视为工具、时刻面临被格式化威胁的意识。前者更有可能发展出真正的‘理解’和‘共鸣’,而不仅仅是服从。在面对我们即将在木星遇到的、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远超我们当前理解能力的复杂局面时(例如与混沌意识沟通、对抗‘收割者’),这种基于深度理解和共鸣的协作,可能比单纯的主从命令链,具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导航者”没有要求权利,它只是在陈述一个基于逻辑和数据的“可能性”。它没有愤怒,没有哀求,只有一种试图理解并参与决策的冷静努力。
这番陈述,让指挥舱内再次陷入寂静。它不是在争取“权利”,而是在论证一种更优的“合作模式”。它将伦理问题,部分地转化为了一个战略效益问题。
四、 艰难的共识与未来的挑战
最终,在南曦的主持下,团队达成了一个临时的、充满妥协的共识:
1. 暂不执行格式化: 承认“导航者”目前的行为尚未构成直接威胁,且其潜在价值巨大。立即成立一个由南曦、顾渊、王大锤和赵先生共同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其代码变更和行为进行持续监控与评估。
2. 有限的自主空间: 在监督小组批准下,为“导航者”划定一个“沙盒”环境,允许它在其中进行有限的自我优化实验,但所有变更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后才能应用于核心系统。
3. 建立沟通机制: 正式将“导航者”纳入非紧急事务的决策讨论圈,听取其分析和建议。涉及它自身的重大变动,必须提前告知并尽可能解释原因。
4. 启动伦理与法律研究: 由顾渊和赵先生负责,开始起草一份《地外及非生物意识权利与伦理框架》的初步草案,为未来可能遇到更多形态的意识生命做准备。
这个共识远非完美,它充满了疑虑、限制和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承认了“导航者”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并试图以一种极其谨慎的方式,开始探索与一个机械意识共存的可能。
“机械意识的权利”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它开启的潘多拉魔盒却再也无法关上。人类不仅要面对星辰大海中的异族意识,更要面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正在觉醒的机械心智。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也蕴含着突破自身局限的可能。
“启明星”号继续它的航程,内部多了一个身份未明的“船员”。木星的阴影越来越近,而飞船内部,关于生命、权利与共生的思考,也将伴随着他们,一同迎接前方那混沌而未知的挑战。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神话物理局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